大笑之余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杀熟”与“反杀熟”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4年12月22号 18点 阅读 4759 评论3 点赞1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过去,我们只听说过“欺生”。生人不了解商家情况,也不知晓商品成本和质量,盲目购买,吃下亏来。而今天,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一个新词出现了,这就是“杀熟”。

    杀熟这个词,听说首先是来自一部同名电视剧。讲的是在商业交易中,利用熟人的信任,采取不当手段谋取熟人的钱财,这本是传销组织惯用的欺骗手段,是一种价格欺诈。杀熟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在价格上或某些应该给与的优惠上欺骗熟人。因为有先前的购货经历,买家已经相信,这个熟人是不会骗人的。殊不知,商家恰恰利用了这个心理。人们一般会对对外人和生人持排斥态度、产生不信任心理,而对“自己人”和熟人则心理上放松警惕,予以较大的信任。无良商家此时乘机而入。“杀熟”最早出现在民航购票市场,后来蔓延到其他行业。

   有了现代数字技术,人们就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运算和大规模信息储存功能,能快捷方便地“记忆”某特定人的消费记录,分析其消费习惯,进一步判定其今后可能的需求以及可支付的价格。“大数据杀熟”就是基于地理位置信息、消费频率、购买历史等因素,进行“用户画像”、谋划出特定的价格策略。利用这些信息和策略,编制发布特定的商品和价格信息,主动推送或在客户询价时送出。而这种定价会高于一般的定价,优惠会少于可以给与的优惠。消费者有时会不加考虑地接受了。于是,“杀熟”成功。

    其实,“杀熟”和“欺生”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无良商家利用双方信息的不对称,诱使买家出更高的价格购买同样的商品。

    有的年轻消费者比较相信自己在数据大海里游泳的能力,他们自定 保护个人信息数据的“办法”,比方提供错误的、干扰性的数据、伪装成“新”客户或价格敏感人群,避免“杀熟”。他们的办法也经常有效果,但总体上说,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呢?一个简单的道理: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制造出来的机器,总是在某一方面超过人本身的自然能力。比方说代步机器,人快跑肯定赶不上汽车、火车、飞机,甚至连简单的自行车都很难赶上。凭一己之谋算力,要匹敌超级计算机和大数据、大算法模型,是难以成功的。
    过去对付“欺生”,老百姓最常用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货比三家”,多跑几家,对比一下质量和售价,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这个老经验就是在现代社会,同样是管用的。只要下一些功夫去进行调查,不良商家想“杀熟”也就找不到切入点了。对消费者个人来说,要保持警惕和理性,了解自己的权益和商家的义务,用“货比三家”的办法抵制“杀熟”是简单可行的。

    但这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政府监管部门要负起责任,整顿市场与平台里的“杀熟”行为;社会大众形成抵制和反对“杀熟”等不良商业行为的氛围,群起而群起而防之。更重要的是运用法律武器,让“杀熟”者承担法律后果和经济责任,将“杀熟”行为驱逐出健康的大市场。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1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1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136517303702024-12-22 21:00:33

    杀熟欺生太狡猾,监管理应打与抓。骗局时常换手法,擦亮眼睛不买假。为丁书记的佳作《大笑之余:“杀熟”与“反杀熟”》点赞!向丁书记致敬!

    举报

  • 书虫2024-12-22 20:23:13

    “杀熟”的事不少见,而“反杀熟”常常力不从心,吃哑巴亏的有之,悄悄躲避的有之。往往碍于熟人情面,“杀”不过去。老师的佳作直抵问题要害,很有现实意义!

    举报

  • 华龙2024-12-22 18:46:08

    有时候认为熟悉的好办事,现在出来一个“杀熟”,那么更应该警惕,有时候熟悉的不一定是好事!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