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4月25号 17点 阅读 6071 评论8 点赞3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说“老”
前言:前两天有记者在腾讯新闻上,发了篇有关老小孩网站与一批老人同舟共济的文章*,本网站霜木老师也予以了转发,因文中有《老人照护老人》一小节是采访我之后写就的,下面我也就借机来凑凑热闹,倚老卖老谈谈我对涉“老”的一些亲身体会吧。
一
《礼记》云: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按古人“七十曰老”,我应该还不算“老”,在老一辈耄耋网友面前,我应该是没资格“老三老四”*地来谈这“老”的*,但今年年初,我除了凭身份证、户口簿在属地居委,帮母亲办理了九十岁以上,可免费领取每天一瓶的福利牛奶外,还通知我本人去当地社保中心办一张敬老卡;我也不得不服“老”,只能乖乖地去办了一张,把我自己也给“卡老”了。
二
全世界有二千八百多种语言,大多为表音文字,只有我们汉语是表意文字;每个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可以单独表意。如:“人”、“山”……一看一个汉字,就能猜个八、九。“旦”:太阳在地平线上;“屯”:草木破土而出。两字其中的上下“一”横,就代表大地。
英语是拼音文字,其字母仅代表发音符号,除了“I”(我)既是字母又是单词算作特例外,其他则都无法单独表意。
我们汉字的偏旁部首也大多也具有含意的,对应着某性质类东西,其部首下的字,大多与该部首所表达的含意相关。
作为汉字偏旁部首“耂”(lǎo,同“老”),查现代工具辞书,在用的“活”字也仅有十来个:“老、考、孝(有人把它归入“子”部)、者、耇、耉、耄、耊、耆、耋”。
同属“耂”部字群,除了个“者”字外,大多与“年老”有关,它们共同构建了古人对高寿者的称谓体系。下面就来一个看图说“老”:
甲骨文“考”字 甲骨文“老”字
老,甲骨文字形就象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考,与甲骨文“老”字同形,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说文》“考”、“老”是个互注字(甲骨文“考”、“老”实为同一字的异体,后添加声符“丂”变为形声字);孝,是“耂”(老人)+“子”(儿),老人年老体弱走不动了,其形状就象“儿子身上背负着一个老人”,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耇(gǒu),与“耉”“耈”互为异体,语义一致,都是“面有寿斑的驼背老人”。它虽未对应具体的年龄作出规定,但可理解为九十岁以上、身形佝偻的老人,体现了我国古人对长寿、尊老伦理的观照视角。(“耆耇”,指“年高望重”者。《诗经》“绥我眉寿,黄耇无疆。”“黄耇”义同“眉寿”,即指“高寿”。)
金文“孝”字 小篆“子”字
三
六、七十岁的耆老之人,是人生的黄金时代,美语中有个好听的专有名词Golden Years金色年华(按:可不是广西共青团办的刊物噢),特指退休后的那一段黄金岁月人生,类似于中文中的“夕阳红”;只要晚年有梦,就是一幅绚丽的画,一首轻柔的诗,一首动人的歌。
在这期间,你可以种种花养养鱼,过过悠闲生活,撰写一些回忆录;也可以按你自己的个人兴趣探访名山大川、周游世界。
——可我却没有像你们那么幸运。
二〇年三月那是我退休后首次领取养老金的月份。此时母亲糖尿病足脚踝上一点刚好有个烂洞,社区医院看了多次都不见好,我就转送她到上海中医医院挂了个(张毅)专家号,看了之后按排要住院治疗,需家属陪护,一病房两人正好。刚巧那时新冠疫情初现严控期间,医院陪护的家属也需拍摄肺部的X光片,由于我当日没带自己的医保卡,没法拍摄就放弃了陪护。大概住了半个月,住院带医疗费几千元,最后都是我全额结账支付的,刚到手的第一个月养老金,就作为我孝敬她老人家,权当我自己的养老金延宕一个月后拿。就像我当初刚踏上社会,进入技校第一个月的十三元工资,拿回家就全额孝敬她老人家了一样(她说帮我存着,我也无所谓)。
回至家中的第二天午前,我母亲突然说我住院期间偷了她床头柜内的三万元钱,说得有鼻子有眼儿像真的,非要叫我还给她不可。听得我自己一头雾水,我什么时候拿过你的钱?那时我正好拿着一只电饭锅内胆在吃菜泡饭,气得我端起那锅胆直往地底下摔,结果那锅子内的菜泡饭直接飞上了天花板,锅子被摔在地下也被我摔坏了。说真的,我真要跳楼了。好心没好报,我对母亲说:“你再说一遍,我马上从这窗口跳下去!”幸好她终于被我如此疯狂失态的举动震住了,就没再说下去,否则的话,我不知道在自己大脑的冲动下、是否会干出一些什么傻事我也不知?若真的跳下去了,我今天就见不到各位了。我手头倒不差那些钱,可以不要名不要利,生活的艰苦我都能忍受,但我可不能莫名其妙给冤枉了!
事后冷静下来,想想即使跳下去,我也是洗刷不清的。这三万元钱,毕竟也不是个小数目,是否在住院期间它被别人给拿走了?我只能急忙乘车赶到中医院,向他们医院保卫科反映,后又到医院的所在地虬江路派出所报案。那时正逢午时,派出所民警正赶上他们午饭期间,一面吃着外卖送来的午餐,一面听着我的诉说。一民警头你听了我的诉说后,就问我你母亲几岁了?以前是否也怀疑过你拿过她的钱?我说“有”。他好像十分把握地劝我还是回家自己好好找找吧!像这类事他们派出所碰到不止一件二件了,有些老年人,说自己助动车放在XX店门口,找不着给偷了,就上派出所来找民警报案,查下来结果是他自己放错了地方。
人间四月天,那天天气却又格外热,上午十点半左右外出上医院的,等到派出所报案作好笔录回至家中已是午后一点半左右了。
疫情期间,医院是禁止家属探访的,第一天我把她送到病房门外,后来第二天送碗筷脸盆,我也只能送到病房楼层门口,医院他们有专人负责再转手送入到病房内的。除了最后一天我去接她出院,我根本没踏入过她病房一步,怎么去偷她的东西呢?
经民警这么一番冷静地点拨,我才第一次意识到我自己母亲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事后想想确实是存疑的,三万元也有三大叠厚了,放在病房床头柜的抽屉内,也不太可能吧?
我母亲一生节俭,晚年有两大嗜好:第一是喜欢关门窗。天还没黑,就急着给你门窗都关上,房门保险给你上了。第二就是喜欢藏东西,不管值不值钱,一些过去的纽子纽扣、针线脑头她喜欢藏,身份证、医保卡、老年工资卡、现金她也都喜欢到处藏。到时她自己找不到了,就问我要。她藏的东西,我又上哪儿帮她去找去呢?只能帮她再去补办。以上那些卡证,我全都帮她挂失补办过。我母亲已经不是第一次怀疑我拿她的钱了,一会儿工资卡不见了,一会儿老年卡,一会儿什么现金都被我偷了。她放在哪儿,我又怎么找得到呢?我陪她几次三番上银行挂失补办,连银行的一些工作人员都认识我们了。有一次工资卡刚挂失一星期,她原工资卡又不知她从哪个角落翻出来找到了,没跟我打一声招呼,她自己就一人单独上银行取钱去了,回来后跟我说人家不给她取钱。我给她说你工资卡不是上星期刚挂失补办过吗?我保管着,你要取钱为什么不跟我说呢?没法,跟我住在一起,我现在只能充当她临时监护人,免得她在家一会找不到钱包,一会儿找不到工资卡,问我要这要那;外出没人陪护是不行的,隔两条横马路她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还有个就是老是忘事,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显著特征,就是记忆出了问题。她的脑子不太好,一年一交的党费,她老是上同楼层的党小组长门前按人家门铃说,她的党费没有交要交党费;我不止一次对她说你今年交过了不用再交了。有一次人家党小组楼组长不知有什么事上门来,我当小组长面对母亲说:今后把你的财产全作为党费交掉了噢?人家以为我在开玩笑、笑笑而已。最后人家到底是不厌其烦,还是其他原因也就搬走了。
母亲的脚上一个烂洞总算给看好了,可老年骨质疏松、阿尔茨海默症、尿失禁又来了,再加上原有的糖尿病、高血压,一天要吃十几种药,吃了吃不好,不吃又不行,总不能自说自话给她停了。特别是尿失禁,起先是细菌感染,吊针吃药也就好了。到后来小便验下来,白血球不高了,也就不肯再给你开抗生素之类的药了。问社区医生病因,是年老生理机能坏忒了;会不会是“尿崩症”?查出来了又能怎样呢?有哪个医生敢给一位九零后老太动手术呢?无语!
现在是尿失禁一发而不可收,跑冒滴漏是常态。关键是我母亲患有尿失禁后,像搭错筋似的,自己不肯穿纸尿裤。即使是冬天,她还是穿着单裤,屁股后面湿了她自己也不觉得。要叫她换一条裤子,非得要经过一场鏖战不可,弄得来屋内空气中老是弥漫着一股屎骚臭味,久久一直不能散去。即使是她用了的那些纸尿裤与护理垫,凭着老人家一辈子厉行的勤俭节约习惯,她仍舍不得扔,晒晒干还想继续用。有一次晒干后,她拿进屋想弄弄松,就往自己大腿上摔,结果那些东西被摔破后,里面一些白絮似的填充物弄得满地皆是,像人家好莱坞影片那些搞笑镜头,屋内两人打仗互摔鸭绒枕头,弄得白芯绒四处飞扬一样。我跟她说了,这些是一次性用的,湿了就扔了。她大脑又不太好,听不进去,无法沟通,也真是没法。附近的“长者之家”我也去观摩过,人家有尿失禁者穿着纸尿裤蛮好的,也没有什么一点味道。
人与人就是不一样,如俗话所说“百神百相,百人百样”,真羡慕我们老小孩网站有些九零后网友,有的能玩转智能手机电脑上网,有的还一天到晚神采奕奕、风流倜傥,到处Citywalk,城市漫步采风拍照,他们都过着有品质的体面生活;可我母亲还得靠人一直陪护,似乎成了一个活得不太干净惹人厌的老人。春节期间,属地的支部书记党小组长等人要上门来探望慰问,我只能实话实说臭不可闻,免了吧,婉言谢绝!
过去年少时是“书画琴棋诗酒花”,而今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退休之后的黄金岁月(Golden Years),我却至今还没迈出过大上海一步;作为一个上海人,我四处仰望过的那东方明珠,实话说我连那观光圆球都没等上过;我似乎就是一个长在上海的异乡人,要俯望一下我自己曾经生活过那上海,几乎是个奢望。
当今是个非常好的时代,有梦有诗有远方,我又何尝不想潇洒走一回呢?
不是我不想追逐那金色的梦想,不是不我向往远方绚丽的晚霞,虽然我不具有诗人般的才华,却有着诗人般的气质,喜欢追寻那“真善美”的芳香。我一个人可浪迹天涯,那我在家中老母亲又怎么样?
母亲在,不远游,更何况她还得人陪护?我不能像他人一样潇洒地说走就走,浪迹天涯。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亲,当年用那甘甜的乳汁喂养了我,现在我又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母亲?!
尽管生活有许多不如意,但我不能倒,我一定要坚持住,我倒下我母亲怎么办?——尽管我自己也不知道今后会怎样。
母亲在,家就在;母亲不在了,家就是空的!
我是“老小人”照护“老老人”;可是,现在我连“老吾老”也做太不好,又何谈“以及人之老”呢?
不得已,生活就是如此!与这里一些志愿者相比,真是惭愧!
人生那么长,总有不完美的地方;幸好这网络一方心灵小天地,也可悠闲地神游世界各地,以聊补我行万里路的不足。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二〇二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午后
附注:
*见《衰老而已,一群老人在互联网上奋力抵抗“孤独” | 谷雨》
*按《礼记·曲礼上》:“夫为人子者……恒言不称老。”作儿女的……平常讲话不可在自称中带有“老”字。
*“老三老四”,上海方言,形容自以为是、摆老资格的神态。随着网络用语的普及,英文也采取直译形式“Old three old four”,也在年轻群体中流行起来,用于形容一个人行事风格老派、性格固执或过于讲究传统规矩,带有调侃或轻微批评的意味。
老母亲“闹”,她也没办法,谁让她得了毛病。白丁老师辛苦,是在尽“孝”。一个“孝”字,讲讲容易,要做好蛮难。这样的事轮到谁身上,都是一本难念的经,叹叹苦经,一吐为快,我们理解。尽“孝”还没结束,明朝还得继续,老师身体保重,期盼AI快速发展,帮百姓早日解决烦恼!
白丁
单一毛病还好弄,麻烦的是“脑子”与“下焦”的两种毛病叠加在一起,那就束手无策了。“孝”,谁叫我们身为中国人呢?一个“孝”字的本义,就是叫我们子女背负着老人的。这个“孝”字,季羡林老先生说“英文中没有这样一个词,要用两个词才能表述这个意思”他没说,我也不知是哪两个英文字?(filial piety?。)季老说“所以西方的老人晚年是十分凄凉的”,作为我们中国人要趁着父母在,尽点孝;否则父母走了,将永远无法言孝了。AI机器人,应更加智能人性化,而不是像过去日本养老院内,把老人一个个关在笼内,只要张张口,外面自动流水线上一把把调羹会自动伸入你口内,像卓别林摩登时代演的人像机器一样机械化操作。看了总不是一个滋味,不免有些凄凉,令人鼻酸。谢谢老师的留言问候!也望你保重身体!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