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4月28号 06点 阅读 1884 评论3 点赞1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游双子山有感
自报刊、媒体上报导浦东原世博园区东面建造了一座人造山。网络上上山攻略,感受文章,随景照片也是大量展现,真是成了上海旅游热门打卡之地。上海地区处于冲积平原,自然山脉极为稀少。人们为了解闷,只要不影响生态,人造一个山也不是不可能。但就它的高度、面积而言,我总认为有些大惊小怪。
实际历史上,上海除了松江、金山有几座小山脉外,各地自行堆起来的人工土山也有不少,如金山亭林的顾野王读书堆、朱泾公园小山、张堰南社纪念馆后面的土山、板桥西面的土山、公园里的土山等都是人工用土堆积起来的,有的是建筑垃圾的长期堆积,有的是开河挖塘的泥土堆积,因此也不会很高,双子山的出现,让我心理就有一个嘀咕,能与自然山体媲美吗?会不会是全部用石头堆砌而成的。自然景观的布局在我脑海也有一些预测。
那天与同泰老师一起去上海参加下午活动,我们赶往世博双子山。7号地铁到后滩站后,兜过国际花卉园,马术场后,才看到了双子山真貌——远远望去绿色包裹着的两个小山包。如果让西部打工的朋友来这里评价,绝不会称其为山。各人各见知,当然也无损其形象。
走进近一看,才有些山的感觉。有上山的石级小道,直陡,快捷。也有较为平坦的上山道路,大概也是为众多的老年人所考虑的。见一个洞口,过去一张望,才知里面是一个宽大的停车场。原来整座山建筑在车库之上——我想到了高层建筑下的停车场。
我们上了石级通道,几百级的石级将我们引上了东部山顶,两旁树木葱葱,路走到头了,一叶障目,前面的景色依然朦朦胧胧,连拍张完整的照片都难——发现有踏出来的小路,我们也随着继续登攀到顶,树丛中除了晚间使用泛光灯的多只电器箱,和链接的电线外,别无区别,也是在大树的围绕之中-----怎么东山不建一个观光平台?
当时自上而下望去,看见有人在向西面的一个山峰在行进。“好景在西山”,我俩赶紧下入到半山腰的盘山小道,按着路边“观景平台”的指示牌,向西山进发,一路也看到了不少“山”的景点,山涧溪水,怪石凌轹,树木花草,悬崖瀑布,水塘涟涟——浓缩的山区自然景色在这里展现,路过的人们当然不会漏下这里美好的景色。
终于来到了“观景台”的路口,设有路卡。老人的我们需要手机扫描登记通行。在一位年轻服务人员的帮助下完成进门手续,我们来到了最后一个石级的通道前,旁边还放有免费使用的登山手杖,挺温馨的。我问已有些气喘嘘嘘的同泰:“需要吗”?他抬头望了一下上面是观光平台,自信地说,不用了。我看也就是还有三、四十级台级的样子。
两人一鼓足气登上了观光平台——豁然开朗,高瞻远望,美景全收,一览众小——车水马龙的卢浦大桥,如精美白带的十一孔汉白玉石桥,碧绿荡漾,水鸟起舞的中心湖湖面,山坡上种植的五颜六色、艳丽多彩的花草树木,庞大粗狂的原钢厂厂房钢铁结构建筑,遮着玻璃、有神秘色彩的温室花园,造型独特优美的大歌剧院,申园及原留有的一些世博会标志建筑……,“山不在高,有景则行”,此时我才感觉到来双子山值得、幸运。除了自己拍摄外,我们也让游人给我们拍了合影。
此时观景台上的人并不多,有几位女游客在上面跳起了广场舞,舞姿翩翩,音乐飘柔,加上自然美景,山峰舞台,我特意拍了一段视频。下山了,时间9点多一点,一路上,上山的人多了起来,有偕老携幼,甚至还有推着轮椅的家庭组合,有背着旅行包的外地旅客,有抗着“旅行社”旗子的旅游团队,有排着整齐队伍,戴着红领巾小朋友……,大家都是冲着上海的人造山“双子山”新奇而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