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6月28号 22点 阅读 2791 评论0 点赞1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州桥老街茶香氤氲
本文作者:李建国
漫步于嘉定州桥老街,小桥、流水、人家,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扑面而来,令人仿佛置身于明末清初“前街后河”风格的建筑画卷之中。行至中下塘街,却有一条“明清茶饮文化一条街”映入眼帘,十余家以茶艺、茶道、茶吧为特色的茶室和酒吧藏身于徽派古建筑和嘉定本土大宅之内,别具韵味。人们于此相聚品茗,既能欣赏古建筑艺术,又能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敬茶坊”茶室,未进门便见门环、对联与半墙的爬山虎。院内绿植繁茂,几张露天桌椅,宁静安然。屋内装饰古朴,茶案上各式茶具琳琅满目,还有一架古琴。这座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徽派古宅闹中取静,客人倚窗品茗,可将州桥美景尽收眼底。此外,茶坊内还备有纸墨供人挥毫,书架上店主的藏书也可随心翻阅。每当有客人进店,热情的茶艺员都会耐心询问客人想饮何种茶,是龙井、金骏眉还是普洱,随后取茶、沏茶,那盈盈笑意,让人倍感宾至如归。伴着氤氲茶香,屋内气氛渐活,轻品一口茶,口感绵柔,滋味甘甜。三五茶客围坐一起谈天说地,院子里,枝条轻拂灰色墙砖,泛红的爬山虎下,还有女孩正在拍照。据一位老茶客所言,若机缘巧合,还能遇上古琴、香道、插花、二十四节气、传统节庆文化雅集等丰富的主题活动。
离开“敬茶坊”,来到不远处的“品味斋”茶室。这是一幢独栋小楼,入口的小庭院并不惹眼,内部却别有天地。装修古色古香,安静不嘈杂,是与朋友喝茶聊天的好去处。这个茶馆建筑面积150多平方米,其内部架构为“两进深”清末民初徽派官房之木结构,门边挂着的条幅写着“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古风茗香,流韵冠今。
茶客多为年轻人,在此处,三五好友一同品名饮茶,既能了解茶道,还能观赏茶艺。茶室内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壶里的水慢慢沸腾,冒出团团白气与细密水雾。普洱、龙井、碧螺春等茶香四溢,让人尽情领略云南、杭州、苏州茗茶的韵味。茶室主人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爱上了喝茶:“以前只见老年人喝茶,现在许多年轻人也融入了品茶的氛围,他们更热衷于探究中国的茶文化。”
走进“普洱茶府”,这是栋典型的徽派建筑,建于上世纪40年代,2010年迁至此地。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梁架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风格各异的雅座里,情侣、朋友相聚小坐歇息,饶有情趣,连空气都弥漫着徽派老宅子的浓郁气息。推窗而望,老街老屋近在眼前。店家提供多种茶品,尤其对于喜欢品茶且懂茶艺的客人,店家更是乐于与其切磋茶艺。
在“州桥明清茶饮文化街”上,还有诸如集陶艺制作与书画演示于一体的“博艺堂”,融识、闻、品、做沉香为一体的“香林阁”,以及以饮茶、古玩展示为特色的“秦月轩”等,共同构成了弘扬茶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说起嘉定的茶文化,其历史颇为深厚。早在清代,嘉定就出了一位“茶仙”陆廷灿。陆廷灿(约1678-1743),字扶照,自号幔亭,出生于江苏嘉定南翔。清康熙五十六年至五十九年(1717- 1720),陆廷灿迁产茶区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任县令。陆廷灿爱茶嗜茶,他遍访茶山、茶园,并搜集和阅读了大量有关茶叶知识的书籍资料,汇编成巨著《续茶经》,被誉为“茶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陆廷灿也因此被世人尊称为“茶仙”。
如今,在陆廷灿的故里,一家以他名字命名的茶文化机构应运而生,即嘉定廷灿茶文化发展中心,由一群本地爱茶人士自发组成,致力于对陆廷灿及其文献的研究,普及和推广茶文化知识。中心多位茶艺师曾带领学员参加上海世博会茶艺展演,为嘉定的茶文化发展赢得了世界声誉。
此外,有着百年历史的外冈小学,开展茶文化课题的探索与实践已逾20个年头,他们自主编排了系列课程,如《茶趣》《茶礼》《茶探》《茶器》等,制定了完整的实施方案,还成立了小龙人茶艺队。
穿梭于州桥老街的茶艺馆,看着熙熙攘攘的茶客,毫不夸张地说,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茶文化,必将让嘉定更加有茶韵、茶味、茶香。
(本文刊于由嘉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管的《又一春》杂志2025年第3期)
编发:姚鸣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