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建国后张堰地区商业布局、调整及归宿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6月29号 18点 阅读 5581 评论1 点赞1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建国后张堰地区商业布局、调整及归宿

张堰作为江南地区的一个历史文化古镇,商业贸易一直是以其繁荣兴旺的形态体现着——商铺林立,摊位沿街,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加上交通便利,运输繁忙,形成地域商贸之中心。

最近,有机会与几位老同事,去拜访问了我们的老领导、张堰原商业站站长兼党支部书记赵光华同志。作为张堰解放后商业发展的一个见证人,他向我们十分详细地回忆了建国后张堰商业的现状和发展变化情况。以后他又提供了一份书面的简史材料,成了这篇文章的基调。

解放后,我们党十分重视在经济领域的斗争。为了战后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的稳定,供应的满足,稳定市场物价,发展国有经济,保障人民生活需要,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除了及时建立了国家银行、信用社的同时,还建立了供销合作社,粮食统购统销的粮管所,设立国营商业各类批发、采购站点,组织个体商业合作社等等,把商贸经济工作纳入在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盘之中。有重组、调整,有合作、参股,也有改造、利用。有控有放,有并有合,政策灵活,手段多样,既打破了原有的以个体市场经济单一商业传统格局,又促进了新型的国有经济、合作集体经济方向发展;既调动了商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规划得条理清晰,滴水不漏,淋漓尽致。

年已九十三岁的老赵同志虽然受颈椎压迫影响,手臂提升上有些不便,但他精神依然很好,记忆清晰,思路敏捷,娓娓而谈几个小时。他向我们讲述了他作为中百公司最早的一批派遣人员来到了张堰设点铺路的具体情况,那年他才二十多岁。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在我党贯彻的这一商业工作总方针的指导下,张堰地区当时就做了三大布局的工作。

1950年10月在姚家老宅(现南社纪念馆)一进、二进房屋里(三进为银行机构),设立了中百公司松江支公司张堰百货批发组、1951年6月松江土产支公司张堰营业所,并建立相应的零售商店,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了经营范围,稳定物价,便利群众,使国营商店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1951年7月,在原来协和(西)典当行成立了供销社,开设收购站。负责对临近七乡(原小乡)一镇农民的生产的农作物进行收购,对粮食、棉花代收,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供应,包括工具、种子、肥料等。后来逐步分管农村人口生活资料的计划供应,管辖各村的供应下伸店。 1949年5月,即在钱家祠堂建立张堰粮库。1950年8月在张堰成立中粮公司松江支公司张堰营业所。后改名为粮管所。逐步停止私人经销粮油,实行粮油的统购统销,完全控制了在粮食买卖上的投机行为;完全掌握了粮食的收购,分配,价格的权力。在国家粮食紧张时期,对城镇居民实行凭证凭票定量的计划供应。

逐步开展公私合营,把一些经营范围相同个体商店联合起来,组成上档次,上规模的商业门店,归属国营企业范畴。(百货、五交、国药、副食品、煤炭、饮食服务)。

将部分较小商店及小摊小贩,以物财,手艺等为资本的行业,组合成合作零售服务商店。如小吃,小百货,理发等,走集体发展的道路。

随着“五反”活动的展开,和对私有企业的改造,1953起对张堰私有商店进行了全面的普查,重新登记,换发证件,对全镇私有工商业进行了整顿。取消了米业、银楼,典当等行业,取缔了违法盈利的商户,保护了合法经营者。

1955年起,对全镇所有的工商营业者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化,跑步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当时的口号)。

作为金山县“私改”工作的试点,张堰镇商业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积极改造的方针,全镇个体行业、231家店铺,根据行业特点,经营条件,分别合并改造为公私合营商店6家,合作商店7家,人口涉有800多人。

由此,张堰地区的商业体制逐步转化为三大块。即国营商业、供销社商业、合作商店及各合作小组。部分干部也有原来的公给制改为工资制,机关工作人员普遍加了工资。在公社化后。虽然各个商店的业务指导归各所属系统的行业公司,基层工作还是统统由供销社负责安排、管理。供销社也是商业部门的主要办事机构。1963年9月又增加了张堰百货批发部和烟糖批发部,食品(肉禽)站,水产收购供应站等,扩大了批发销售功能。

1965年6月1日,即四清运动后,当时根据城乡商业各有服务侧重的原则,在城镇的原国营商业,合作商店,及各合作小组,脱离原供销社的隶属关系,(撤併百货批发部、脱钩烟糖批发部,食品站、水产门市部,各自独立),建立了张堰综合商店(后改称为张堰商业站)。此时赵光华出任了张堰商业站的站长兼支部书记。通过了网店的布局和人员的调整,综合商店从七百多名职工减为五百多名职工。与此与原有的张堰供销社商业城乡各据一方,供销社从业人员从七十多名职工增加到三百多名职工。

在全国“双学”运动的感召下,张堰商业站全体干群奋发努力下,坚持创新服务,扩大企业贡献。作为上海郊县商业行业的排头兵,1972年,赵光华书记代表张堰商业站参加了“全国财贸工作会议”,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1973年支部书记岳惠芳代表张堰供销社参加有商业部召开的全国棉麻收购工作会议。创张堰商业的兴盛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1985年1月合作集体商店从张堰商业站,张堰供销社撤出,单立“张堰集体商业分公司”,隶属县城镇商业公司。1992年4月1日,张堰商业站并入张堰供销社。至此,张堰商业站共历时了二十七年。九年后,2001年张堰供销社併入金卫供销社,张堰供销社撤销,完成其历史任务。——所有的国营资产也成他人经营盈利的工具,这样的归宿,让人也有些匪夷所思,这是历史后话。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6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6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同泰2025-06-29 20:57:40

    建平老师的这篇文章,记录了建国后张堰商业的现状和发展变化情况,是张堰社会经济生活的宝贵材料。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