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文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船上的铁锚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7月03号 08点 阅读 1984 评论1 点赞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船舶不论大小,每艘船上都有铁锚。船上的铁锚,虽然大小、形状、构造不一样,但是,铁锚的功能都一样——用来在江河、海洋中抛锚在水底的泥土中,固定移动的船舶。

铁锚的制作凝聚了人类的智慧。无论是小型的“四刺铁锚”,还是大型的双犁刀口状的铁锚,都是经过人们无数次实践和改进的成果。这些精妙的制作,使得铁锚能够在不同的水底环境中发挥最佳的固定效果。无论是松软的泥沙,还是坚硬的岩石,铁锚都能凭借着自身的结构特点,找到合适的着力点,将船舶牢牢固定在江河、海洋之中。船上的铁锚,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相互融合的结晶,展现了人类在征服江河、海洋过程中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小型船舶使用的铁锚一般都是“四刺铁锚”。别看“四刺铁锚”身形小巧,但是它的结构精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四刺铁锚”的锚柱作为铁锚的主心骨,在其底部等分有四根弯曲朝上的锚刺,锚刺的顶端很尖,仿佛是铁锚的四根“利器”。当船舶需要在江河中停泊时,“四刺铁锚”便拽着锚链,如离弦之箭般迅速抛入水中。“四刺铁锚”抛入江河水底后,那弯曲带尖的四根锚刺凭借着自身的尖锐,迅速扎入水底的泥土之中。“四刺铁锚”以自己身躯上的锚链,与水面上的船舶连接,当水面上的船舶随潮流、风浪影响而产生越来越大的拉力时,水底下的“四刺铁锚”上四根弯曲带尖的锚刺就越往水底泥土里扎,拉力越大,锚刺就扎得越深,水底下的“四刺铁锚”把船舶牢牢固定在江河之中。平常,当这些小型船舶停靠在河岸边时,把“四刺铁锚”放在岸边,锚刺嵌入岸边的泥土中,可当作河岸边系缆绳的缆桩之用,固定船舶。

大型船舶、万吨巨轮,甚至海上巨无霸的航母,在船艏的左右两侧,都各悬挂着一只大大的铁锚,充分彰显这些大型船舶的霸气与力量的威武之势。这些大铁锚重量,轻者几百公斤,重者几十吨甚至成百吨。这些大铁锚都有一根粗粗的锚柱,彰显大铁锚的力量;在大铁锚锚柱的底部,有一根粗粗的横轴,在锚柱底部横轴的两边,各设置一根长长的、扁扁的、形状为犁刀口的锚刺,这两根巨形犁刀口状的锚刺,在锚柱横轴上可以自由转动。当大铁锚抛入江底、海底之后,这些大型船舶因受潮流、风浪影响而产生拉力时,那犁刀口状的两根锚刺仿佛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越是受力,越是深入水底泥土之中,根基也就愈发牢固,将那些万吨巨轮牢牢地固定在江海之中,安然停泊。

船舶在江河、海洋中锚泊时,锚链一定要放长,使锚链与扎入江河海洋水底泥土里的锚刺夹角要小。因为,当锚链与扎入江河海洋水底泥土里的锚刺之间的夹角角度越小,锚刺越是往江河海洋水底的泥土里扎,铁锚承受的拉力也越大。因此,船舶在起锚航行时,让船舶与水底泥土中的铁锚成垂直状态,拉起锚链,让在水底泥土中的锚刺自行脱离水底的泥土,铁锚就可以直接提升至船艏两侧的锚洞口,悬挂在船艏两侧,船舶就能启航了。

小型船舶平常抛锚停船、起锚航船,都用人工操作。抛锚后,把锚链放长,以利固定船舶;起锚时,人力拉动锚链,待船舶与江河水底泥土中的铁锚成垂直状态,就可以拉起铁锚,航行船舶。

那些大型船舶、万吨巨轮、海上巨无霸航母使用的铁锚都很巨大,都使用机械动力抛锚、起锚。抛锚时,断开平时锁牢锚链的闸扣,沉重的铁锚就会自动快速抛入江河海洋水底的泥土中,然后放长锚链,留出锚链与江河海洋水底铁锚锚刺扎入水底泥土中恰当的夹角角度,使船舶牢固停泊在江河海洋之中。起锚时,让这些大型船舶与水底的铁锚成垂直状态,通过机械动力把大铁锚提升至船艏两侧的锚洞里。

船舶每一次安全停泊,都是铁锚与船舶默契配合的结果,它的每一次坚守,都意味着许多生命和财产得到了保障。然而,铁锚也并非永远都能完美履行自己的职责。当抛在江河、海洋水底的铁锚根底不牢固时,便会出现“走锚”的状况,船舶便随着潮流、风浪而移动,同时,船舶也拖动水中的铁锚一起移动,极有可能发生与其他船舶碰撞事故。因此,船舶锚泊停靠以后,要加强值班,注意观察,如果发生“走锚”,要及时启动船舶上的航船设备,保持船舶适航状态,同时,拉起水中的铁锚,另择锚地,使船舶重新抛锚停泊。

铁锚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与守护中度过。在船舶航行时,它们安静地悬挂在船艏两侧,任凭风吹日晒、海浪拍打,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只是静静地等待着那一声“抛锚”或“起锚”的指令。当船舶需要停泊时,它便毫不犹豫地纵身一跃,一头扎入江河、海洋的水中,用自己的身体与江底的泥沙、岩石抗争,为船舶寻找一个安稳的落脚点。如果船上没有铁锚,船舶在江河、海洋中就如同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无法找到稳定的停泊之所;哪怕经历了无数次的抛锚、起锚,哪怕承受着水流的冲击、风雨的肆虐,铁锚却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船上的铁锚,以其坚韧的力量、默默的坚守,诠释着责任与担当;用自己的钢铁之躯,守护着船舶的安全与稳定,永远值得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与赞叹。

图片来自AI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6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6人点赞

本文作者

布文

学习使人进步!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每文2025-07-03 10:10:11

    娓娓道来诉说过往,系列文章值得点赞!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