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叶剑英诗词赏析

字体调整: | |

                        《油岩题壁》
        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
        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
      1915年,18岁的叶剑英就读于梅县东山中学,在毕业前夕约伴同游油岩。当时辛亥革命未久,袁世凯阴谋称帝,局势混乱,全国讨袁声势浩大,革命浪潮汹涌。青年叶剑英心潮澎湃,写下了这著名诗章。诗人表达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并要实现“世界大同”的志向。

            《满江红·香洲烈士》

      镇海狮山,突兀处、英雄埋骨。

      曾记得,谈兵虎帐,三春眉月。

      夜半枪声连角起,繁英飘尽风流歇。

      到而今、堕泪忍成碑,肝肠裂。

     革命史,人湮没;革命党,当流血。

     看搀枪满地,剪除军阀。

     革命功成阶级灭,牺牲堂上悲白发。

      更方期孤育老能养,酬忠烈。

      在北伐革命中,叶剑英参与筹办黄埔军校,并参加了统一广东根据地的战争。1925年4月,发生了香洲兵变。叶剑英果断处置了叛乱分子。写下此诗。“三春眉月”,交代时间。“繁英飘尽风流歇”一句用“花落”比喻革命烈士的牺牲。并表达要抚慰烈士家族的愿望。

                《登祝融峰》

        四顾渺无际,天风吹我衣。

        听涛起雄心,誓荡扶桑儿。

       在抗战的烽火岁月中,这诗表达了诗人坚持抗战、挫败顽敌的坚强意志和战斗激情,短短20字中凝聚着满腔的爱国热情。“誓荡扶桑儿”,是决心消灭日寇。

      《寄续范亭司令并呈怀安诸老(二首)》

      孙陵碧血长青苔,阿斗昏庸事可哀。

      剩有残躯效李牧,雁门关外杀敌回。

 

      投身革命将何事,老者安之少者怀。

      君独伤时导工部,小戎离黍托诙谐。

      延安时期,诗人积极支持并参加“怀安诗社”,以诗言志,抒发杀敌报国的革命情怀。前一首诗用了三个典故,一代英雄孙权的墓上已经长了青苔,刘备儿子尽管有诸葛亮辅弼还是成不了大器。(南京明孝陵前有座土丘,原名孙陵岗,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葬地,亦是南京地区较早的六朝陵墓。刘阿斗,原名刘禅,乃刘备长子,蜀国的后主。刘禅做了皇帝后,天天享乐,“乐不思蜀”终于江山落入了他人手中。)李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诗人表达了学习李牧的志向。

       第二首诗诗人将“怀安”(地名)两字作了巧妙的诠释,为什么要革命?为了表达年轻人的志向,让老人有安定的生活。“小戎”指日寇,“黍离之悲”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托诙谐”,是说“日寇让我们国家残破,还要玩把戏”。(“东亚共荣”、“伪满洲国”、“伪汪政权”等)

                       《题画竹》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这首诗是诗人“托物抒怀”,竹是“岁寒三友”之一,不畏风霜,高耸挺拔,“虚心劲节”(竹节喻人名节)。“人生贵有胸中竹”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品格上要以竹为榜样,谦虚谨慎。一层是做事要“胸有成竹”。

                和朱老总《出太行》

      将军莫唱大刀头,沦陷山河寸寸收。

      勒马太行烟雾外,伊谁与我赋同仇。

                  朱德七绝《出太行》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1939年6月,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叶剑英由武汉一路转移到重庆,任南方局常委兼军事部长,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0年5月,朱德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之际,日军大举进攻晋西北根据地并进逼陕甘宁边区,朱德闻讯立即返回延安。朱德在这首诗的题序中写道:“1940年5月,经洛阳去重庆谈判,中途返延安。时经抗战紧急,内战又起,国人皆忧。”尚在重庆的叶剑英辗转读到此诗后,有感于时局变幻,忧国忧民的他作诗附和。朱德读到这首诗后,非常欣赏,立即亲笔抄录留念。“唱”指吟诗,“寸寸收”,说的是“敌后抗日的功绩”。“勒马太行烟雾外”,描写了“抗日战争烽烟”和朱老总的“雄姿”。              “赋”也是指吟诗。“同仇”,“同仇敌忾”,朱德的“同仇”指同胞,叶帅的“同仇”,意“共同对敌”。

             《虞美人·赠陈毅同志》

      串连炮打何时了,官罢知多少?

      赫赫沙场旧威风,顶住青年小将几回冲!

      严关过尽艰难在,思想幡然改。

      全心全意一为公,共产宏图大道正朝东。

      在陈毅元帅遭受连日批斗、处境最困难时刻,叶剑英无私无畏,特书这首词相赠。

          《重读毛主席〈论持久战〉》

      百万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

      内行内战资强虏,敌后敌前费运筹。

      唱罢凯歌来灞上,集中全力破石头。

      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

      1965年叶帅重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他赋诗述志。“内行内战资强虏”说的是蒋介石“攘外必先安”。灞上:古代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唐代求功名的人多寄居此处。“石头”,“石头城,”喻指“南京”、“蒋家王朝”。“吴钩”,武器,喻“武装斗争”,这里说的就是毛泽东高瞻远瞩写的抗战宝典《论持久战》。

                     《七律·远望》

      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缥缈没遥空。

      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

      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

      诗中以“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的形象比喻,表达了对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的走向和前途的担忧。“逝翁”喻“列宁”,列宁主义。“赤道”代“非洲”,“椰林”喻“东南亚”。景升父子皆豚犬:典出《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引《吴历》:"曹公见(孙权)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刘琮)若豚犬耳。"刘景升即刘表,同其儿子皆庸愚。豚:猪。此诗让毛泽东颇为关注赞赏。当年12月26日生日那天,毛泽东一字不差地把《七律·远望》书写下来送给孩子,连在什么时候刊登在哪家报纸上,都记得一清二楚。

      一代儒帅叶剑英,这些诗中不仅表达了他的爱国、爱民情怀,还可见到他的汉学功底。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4人点赞

gu-yu2006

一个教书匠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 你没有登录

收藏夹名称

×
×
评论
点赞
分享
导出图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