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19年02月11号 07点 阅读 12161 评论43 点赞5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我们曾经是知青”
我和祖国共成长 七十芳华再出发
二0一九年一月二十八日上午,当年插队在原上海县各公社的四十多位“老知青”,借座闵行区吴泾镇人民政府会议中心,这里一场情深意浓的“老知青回家看看迎春联谊会”正在进行中。
蹉跎岁月,历史长河的翻卷已被打开,我们心上波澜起伏。
随着主持人曲世萍(原上海县塘湾公社知青)热情洋溢欢迎词,欢迎各位老知青来到吴泾镇“回家看看”的开场白,宣布迎春联谊会开始。这些当年毛头小伙和黄毛丫头,如今两鬓斑白,头发稀疏,一个个老泪纵横,激动的心情难以表达,交流不知从何说起,几个老知青的中心发言,穿越时空隧道,把我们一起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当时的上海县大批城镇知青按照政府的统一安排,被下放到所在公社插队务农。66、67、68,三届知青,统称“老三届” 实行 “一片红”,分别于当年的10月25日和次年的2月25日分二批去本县农村务农。今天来参会的大都数是“老三届”知青。据统计,当年的整个上海县十八个公社接纳了来自城镇(莘庄、七宝、龙华、漕河泾、北新泾“五大镇”为主体)近一万“知青”。知青下放到农村人数之多,范围最广,时间且长,堪称“史无前例”。后来的几年,随着政策的调整,知青逐渐面向基层,走向工矿,奔赴边疆。
“知青”这个曾经被定格在人们记忆库的名字,今天的年轻人似乎很陌生,曾经作为知青的我们一代人,却那么的刻骨铭心;岁月不会抹去记忆;人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知青是一个时代符号,永远挥之不去。
知青联谊会召集人老知青周汉良(知青上调后曾担任塘湾乡长,2000年吴泾街道和塘湾乡撤二建一,新建吴泾镇)在会上介绍了这次活动的筹备情况。
弹指一挥间。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追忆这份深深的知青情怀,主持人如是这样说。
五十年的风霜雨雪,洗褪了我们的青春年华和天真浪漫,但洗不去你我这份知青情谊。老知青仇忠海谈了本人的插队体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还收获了爱情。离开农村,心系热土,从事教育事业,离不开插队时打下的良好基础。
五十年的时光流逝,但我们激情还在,梦想还在。老知青张家素是一个从“豬棚”里走出来的知名“画家”,他深情地回忆了当年在生产队一边喂食养猪,一边学画画的传奇经历。
在今天这个难忘相聚的日子里, 除了相互倾诉思念之情、重逢之喜外,留在我们心中更多的则是对青春年华的追忆, 对已逝岁月的感慨,插队在上海县莘庄公社的女知青周紫燕回忆当年“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和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的情景时,谈笑风声,感慨万千!
我们这些人少则在农村待了三、四年,大部份七、八年、多则十年以上,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大都在黄土地上度过,这是一段身不由已的人生经历,又是一段真实而又难忘的历史。插队在上海县鲁汇公社的老知青崔海熊也向到会的老知青汇报了本公社知青活动的情况,在上山下乡五十周年之际,鲁汇公社二百多知青自发聚会,还撰写回忆文章,一本厚厚的《鲁汇知青》书让到会老知青争相竟看。
我十六岁插队上海县颛桥农村,现属上海市莘庄工业区,开河、挑泥、罱泥、养猪、装运大粪,滾打摸爬,重活累活样样都干过,先后担任生产队会计、大队团支部副书记,后抽调到公社广播站、县团委工作,“三夏、三抢、三秋” 三个大忙季节回到生产队务农,实行“大寨式评工记分” “离土不离乡”,我的“农龄”有十一年。我把“豆冦年华”留在黄土地。
岁月悠悠,山高水转。
五十余年,沧海桑田。
风云变幻,事过境迁。
浮想联翩,遐思万千。
……
老知青王竹持用情、用泪、用心为这次老知青相聚而原创作词並即兴朗诵,配上珍藏的老照片,制作了PPT,实况播放,当年知青真实生活镜头一幕幕再现,图文并茂,触景生情,博得了阵阵掌声,使迎春联谊会达到了高潮。
一曲曲老歌,一段段回忆把我们带到了回不去的从前。
知青是抹不去的梦,知青是解不开的结。岁月蹉跎,时光荏苒,虽然青春己逝,但是春秋依在。那段难忘的生活磨炼,依旧刻骨铭心无法抛却,依旧魂牵梦萦,挥之不去,时时激荡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不认识这位知青大姐,但她在即兴演讲(以上为原始记录)和歌唱时眼眶里噙满了泪水的场景,让坐在台下的全体到会的老知青个个动容。
不要问我青春悔不悔、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山有山的壮想、海有海的沉醉、对苍山无悔、对大地无愧,我们曾经沧海、对风浪无畏,对黑暗无惧。这二位素不相识老知青的合唱,声音宏亮,歌声甜美,歌词代表了我们老知青的宽广情怀。
我们无意去评判这段知青历史!是对是错?是甜是苦?是财富是苦难?青春无悔还是不堪回首?塘湾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都是塘湾人,我们已经打上深深的知青烙印,我们怀有深深的知青情结!
引用黑格尔的话说:存在即是合理。客观、历史地看待“上山下乡”,但是我们不能回头去歌颂那个年代。“清风一缕、白云一片,都过去了,还去争个啥”?
难忘而又美好的回忆,我们是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一代人,经历了史无前例的那场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较深刻的认识,看清社会发展主流,正视现实,展望未来。知青中还有一部分是弱势群体,还在低保线上徘徊,希望社会和政府给予关爱和温暖。
有人说:知青是当下共和国的中坚,社会稳定的基石。他们是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人民的人们。这不是我们在评论自己自我感觉良好,这是社会和时代给我们知青这个群体的一个褒奖。无论怎样评说,我们始终保持清醒。感恩岁月,感恩命运,感恩时代,不忘走过的路,不忘青春年华的理想,不忘那段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永远不忘初心!
一位老知青的发言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知青朋友们,不为别的,不是纪念,也不是庆典,更不是复制,只是缅怀。今天的聚会,不是简单的发发言,吃个饭,拍个照,要告诉我们的子孙,告诉后人,不要忘记我们这辈人曾经的付出,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知青”是我们这一代人独一无二的骄傲!
今天,我们中大多数是步入“古稀”的老人了,来日方长,但有时也会无常,让我们从容面对。
知青艰苦的生活使我们得到了磨砺,坎坷的人生使我们个个睿智。我们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跨不过的坎,我们用平和健康的心态面对明天,和共和国同命运、共成长,七十芳华再出发!
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是知青。
让我们举杯追忆那段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
下午,老知青们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在当年插队贫脊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的紫竹国家高新区,沿着滨江大道一起徒步,重温青春时光,回眸走过的“知青路”……
编辑按:本文照片大部分由老知青王小华现场拍摄提供,在此表示感谢。本文是按照当天的知青活动资料搜集整理编辑而成,难免挂一漏千,或失原意,不当之处请随时告之修正,谢谢各位赏脸。
(完)
信纸作者:晓风残月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