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猴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话说:上海人与乡下人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9年09月24号 19点 阅读 11420 评论6 点赞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上海是冲积成陆的城市,考古发现,远离上海城区的松江广福林遗址是上海人之根,所居之人是最古老的上海人。冲积成陆后的上海,只有土生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纯粹的上海人。然而,自古以来,无论是上海镇、上海浦、旧上海县还是上海市区,人们却把上海人这个整体人群一分为二,居住在上海城里的人,向来把自己称作上海人,而把居住在上海城外的人剔除在上海人之外,称作乡下人。

         上海人与乡下人之称,不只是因为居住地点的不同而称谓不同,而是两者之间的一种思想隔阂。它所反映的是彼此观念上的分歧。上海人各方面条件优于乡下人,自恃高人一等,轻视甚至瞧不起乡下人。乡下人各方面条件不如上海人,自认矮人一头,羡慕和向往上海人的生活。

      五六十年代,在上海农村人眼中,一直认为自己是乡下人,不是上海人。一旦碰到上海人,一种莫名的崇拜之情就会由然而生,自谦自己是阿乡,乡下人,乡巴佬。而上海人遇到乡下人,则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乡下。如果到上海去,在上海人面前,由于言行举止的差异,乡下人显得拘束,放不开手脚,还会对他们说,俄伲(我们)是乡下人㑚(你们)是上海人,不好跟比。而上海人听到俄伲讲土里土气的乡下头闲话,就会跟俄伲学讲乡下闲话,这种举动,表面看来好像上海人很风趣,其实是对俄伲的嘲笑,俄伲也只好忍受。正因这样,解放前后,农村很少有人到过上海,很多老人一辈子没去过上海,一概不知道城里是个啥样子。即使去上海,也是在市区边际的土山湾、龙华镇、徐家汇、大木桥、枫林桥,最远到华山路等地变卖自家种的蔬菜及鸡鸭等农副产品,根本不敢继续向城中深入,市区几乎成了俄伲乡下人的盲区。

“一日到上海,三日三夜讲勿完”,这句流传于乡下的民间谚语,形象地反映出乡下人对上海城里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也标榜自己到过上海的自豪感。经历过的人都知道,以前乡下没有公路,交通不便,出行全靠两条腿,一旦要去到上海,确实不容易,肯定要做个“火势”(做足准备),结伴而行,有人带路,否则会地乒脱,怕回不来。

上海人,久居闹市,过惯城市生活,不愿到乡下去。浦东开发前,城里人广泛流传着:“宁愿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口头语。浦东是指乡下,浦西专指黄浦江西岸的上海城区,换句话说,就是上海人那怕窝居,住得再小,也不愿到农村当乡下人。仍然歧视我们乡下人。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大规模动迁,大力疏解城市人口,乡下人安置了大量的动迁房,世代深居上海的居民,也搬离了可怜的小屋,来到乡下,与乡下人同住一个小区,亲眼看到乡下人的生活状况,对乡下人的看法有了根本转变,不再以上海人为傲,自觉地融入于乡下人之中,当起了上海城里下来的新乡下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那种人为将本该同为上海人的群体,人为划分上海人与乡下人的那条红线,正在得到消除。

如今,在上海开发开放的浪潮的推动下,上海人把目光转向来沪打工的外籍人,称他们是乡下人、外地人。

    上海是全国的大都市,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精神,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上海参与建设、发展与创业,他们正在为上海作出贡献,不断融入上海,有不少人已经享受到上海新的户籍政策的红利,落户上海,成为新上海人,我们不应再称他们为乡下人、外地人。

    从上看出,所谓上海人与乡下人的概念,其外延是在不断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应随着改变,不应成为歧视、贬低他人、或自谦、自卑自己的思想障碍,要有同是自己人的宽阔胸怀,同为上海人的大气风度。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6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6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