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乡 车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0年08月09号 05点 阅读 10158 评论15 点赞3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乡     车

 

 

石腊红

 

 

 

 

   

    很久很久的以前,我的家乡不通汽车的。

    祖辈们说,去上海靠的是独轮车,由一个人推着,"吱吱呀呀"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要化很长的时间才能乘上大轮船,过长江。

    如今,这种独轮车早已进入历史博物馆。我见到它,还是在我的童年时代。中间一个大木轮,两侧可坐人或放东西。两个把手,一根背带,因为是独轮,所以平衡很重要。能推着车走的人不仅要有力气,而且要有技巧。那时,乡下农家有这种车的很普遍,靠着它代步、运输。

 

 

 

   

    后来,家乡有的人家有了自行车,又称"两蹬车",载人、运货方便了很多。

    我乘过独轮车、两蹬车。这时的乡下已经有了汽车,但仅是从轮船码头到有的乡村。许多乡镇村之间还是没通汽车。

    小时候去乡下,在青龙港看到的汽车与上海不一样的,很好奇。一个人爬上靠着车子的梯子,把随车的行李扔到车顶上,然后再用网兜罩好。汽车的轮子、车门窗上蒙着一层簿簿的层土。汽车发动了,冒着一股浓浓的黑烟,发出"轰轰轰"的响声。

    那时,一天才有一班车。如果从上海回到乡下汽车站已经是黑夜了,或者从乡下赶往上海要乘上这班车,哪就要摸黑走夜路,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更是漆黑一片。

    我坐在独轮车上,两只脚晃悠晃悠,看着推车的人驼着背,两只手紧握着车柄,一副很不轻松的样子。

    我坐在两蹬车上的次数相对多些。那时的两蹬车就好比今天的家用轿车,车后的书包架是载人的座位。

    就是这些简陋的独轮车、两蹬车还是有人不舍得坐,因为坐一次要一角、二角,在当时也是一笔不菲的开销。他们更多的是靠双脚走路,化上一二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走啊!走啊!

    想起坐自行车的陈年往事,至今令我庆幸的是"逃过一劫"。有一次,骑车的人载着我上桥。桥本是有坡度的,桥面又不宽。自行车上了桥,笼头东晃西摆,前轮已经沿着桥边,如刹车不及时就栽进河里,好险啊!

    这就是以前我的家乡,家乡的车。印象中的家乡很落后,没有电、没有路,更谈不上现代化的通讯设备。有的则是茅坑、油灯、猪圈、羊棚、炊烟,以及"吱呀、吱呀"的独轮车和"钉铃铃"的两蹬车声音。

    ………………

    以前去过几次乡下,看到、听到家乡正在发生变化。

    这次又去乡下,距上一次约10多年时间。因为这次是乘大巴士去的,便对乘车有了更多的感受。

 


 

    去家乡乘车更方便。自从长江上架起了江阴、苏通、崇启大桥后,从大达码头乘船去乡下已成为历史。大巴士可直接通过大桥从上海驶向乡下。上海、乡下的上车点很多。北广场、南站、虹桥火车站等都可上车。一天,一个汽车站去家乡的车有10多班,间隔半小时到一小时。犹如在市区里乘公交车一样的方便,车票随到随买,也可网上订票。

    去家乡乘车更快捷。过去,有的镇、乡没有马路,不通汽车,仅有的马路还是两车道,路况也差。如今,不仅有高速公路,还有许多支马路,东南西北沟成了一张公路网,而且,路面宽广、平坦。包场镇的南马路有车站,北马路也有车站。乡与乡,村与村,甚至户与户之间都有了可通汽车的路。再不用独轮车、两蹬车摆渡到乡镇车站。在上海南站上午8时乘上车,中午12时左右就坐在乡下家里吃中饭了。

    去家乡乘车更舒适。大巴士一人一座,有空调。这次去乡下的时候正是酷暑,坐在大巴士里却悠哉、悠哉!也不看到有大包小包,或是扁担挑肩胛扛的,很少有人带行李箱,去乡下就像乘车去南京路、淮海路,很轻松、自由。一路上东张西望,就像旅游观光,看苏通大桥、看长江、看正在建设的新农村,到了目的地一点不觉得累,很新鲜!

 

   

    如今的家乡路变、车变、人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的消费方式、生活观念的改变。

    在包场镇,小时候看到有的熟悉的小河、田埂、草屋,如今早成了大马路。沿着马路的两侧矗立着一排排的楼房,沿街面开设着各式店铺。快递公司,手机通讯设备专卖店,酒店宾馆,还有美容美发店、洗脚按摩房等,到了晚上,街市夜营,灯火通明,比上海现在的老西门、大新街都要繁华。昔日的冷清、凋敝、落后等景象一扫而光。以前,这些生活方式对农村来讲是不可思议的。置身其中,无不让人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家乡面貌的大变化!

    在此,衷心祝愿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注:图片源自网络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35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35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