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小说连载】遥远的白桦林(七)
【小说连载】遥远的白桦林(七)
王雅萍
吃鸡的风波(之二)
就在白雪他们觉得一切都那么美好,一切都渐渐适应的时候,一场自然灾害悄悄降临了——
小麦快要熟了的时候,天下起了雨,老乡们的心都揪了起来,这个时候如遇上连阴雨,到时候麦地里陷得进不去拖拉机,一多半的麦子有可能收不上了。靠人力收割,那力量实在有限,虽说“人定胜天”的口号叫得震天价响,但干活的人心里都明白,人,塞不过时间,时间有它自己的速度,你跑在它前面,受伤的是你自己,你落在它后面,受伤的还是你自己。麦子还未成熟,傻瓜也不会去收割,麦子成熟了,晚一天收割,就有一层的麦粒儿落到了地里,自然生长的规律无法抗拒。
天天看着这天开不了眼,天天听着这噼里啪啦的雨声,每个人心里都沉甸甸的······
终于,大河容不下这么多雨水,平时看上去很温顺的,平静的,潺潺地淌着的河水,一夜之间变了脸,象一匹脱缰的野马,怒吼着冲过了堤岸,涌向四面八方······
金色的麦子、嫩黄的谷子、青色的豆子,全都淹没在大水之中,小船在水面上飘过,麦子、谷子、豆子都成了水底植物,只有苞米还露出了头,也是垂头丧气的,至于那西瓜,都不知道长啥样了,全都泡在水里,看不见影儿······
老乡们心里凉了半截,对着大水叹息,“今年的收成没指望了。”
知青们心里不甘,怎么知青一来,老天爷就给个下马威,“我们是来战天斗地的,眼看着就败下阵来······”
大水退后,原来那金色的麦穗都耷拉着脑袋,麦芒上挂满了泥浆的污浊,象经过了战火的砺炼,伤痕累累的样子,麦粒虽不饱满,却都象惊弓之鸟,随时准备逃逸。一阵风吹来,便飘飘洒洒地落到了地里;谷子瘪瘪的,怕是打不出粒儿来了;那黄豆,只有豆荚上的毛沾满的泥浆有点分量,豆荚里面可就轻飘飘了;那苞米由绿变黄,由黄变枯,象残荷一般凋零了······
看着这一片枯黄,一片荒芜,白雪的心里涌上一阵凄凉,一种摧朽拉枯的感觉,春播时的繁忙,夏锄时的辛劳,还历历在目,身上的汗味还没散尽,汗水的结晶还挂在衣服上闪烁······
老天爷原来是这样残酷无情,一点面子也不留······
大水过后,歉收已成定局。县里派人下来催缴公粮。
那年头,干什么事都好上纲上线,催缴公粮的人也尽往大里说:这缴的是“忠心粮”、“爱国粮”,边防战士为守卫祖国边疆站岗放哨,我们能让他们忍饥挨饿吗?这一招果然灵验,各村各户踊跃缴粮,宁可从口粮里挤出来,从牙缝里省出来。
县里开了声势浩大的动员会,一些村的队长在会上纷纷表态:“宁可少吃一口,也要多交一斗。”“虽说受灾减产,缴粮也要翻番。”有些村还披红戴花赶着车,送粮象演戏一般热闹。
不知是白桦林子的知青比较清高,还是老乡比较实在,他们都不愿去凑这个热闹,虽说他们队的知青已是省的先进集体,谁也不愿露这个脸,歉收是事实,交不上公粮,这本来已够磕碜的,还有什么可大张旗鼓当戏演的?
他们悄不吱声地每天往地里跑,在收割过的地里拣麦穗、豆荚、苞米棒子。他们记得队长到上海动员知青时就说过“在俺们那里饿不着人,地收过之后,你随便去拣拣,就够吃的了。”
这里地广人稀,粗放型耕作,真要挖潜,倒是有空间的。
就这样,拣粮就拣来了不少吨。当然,与那些在大会上夸海口夸下的指标比,依然相距甚远。
不知谁提出了“少吃馒头多喝汤,节省下来交公粮”的倡议,于是,那些女知青原本每顿两个馒头一碗汤,改成了一个馒头两碗汤,这样一来,一顿吃不饱,一天都觉得饿得慌,顿顿吃不饱,总觉得饥肠辘辘。人显得特别馋,尽想吃东西。这时候,对食堂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一方面想食堂,那香喷喷、油腻腻的味,真想在那里多待一会儿,一方面,又怕这挡不住的诱惑,更令人馋涎欲滴。
很多人通常是进食堂,先灌汤,两碗汤下肚,感觉象是饱了,于是,拿了个馒头,立刻离开食堂,心无旁骛,眼不敢瞄一下食堂里还有什么其他吃的东西,真怕馋虫爬出来,控制不住自己的食欲。回到宿舍,这才拿出那个馒头,慢慢品尝起来,就象品尝什么珍稀食物。
尽管这样,女知青还想省了再省,先要省出一半口粮交公粮,还要从这一半口粮中再省出一些来支援男知青。毕竟他们消耗大,不吃下去怎么干得动活。男知青也不好意思,大家都干活嘛,总不能把女知青都饿成了“排骨精”。
这个时候白天短了,漫漫长夜更是饥饿难耐。那天晚上,晓云的宿舍门被轻轻叩响,开门一看,老粘挎了一筐东西进屋,对晓云说“现在夜长了,更容易饿,我妈烤了些土豆,大家尝尝。”一股烤土豆的香味即刻溢满屋子。
“怎么这么香啊,把我的馋虫都引出来了,嗨,大家快来吃吧。”晓云这么一喊,大家一拥而上。
注:图片源自网络
(未完待续)
点击右面链接可看: 【小说连载】遥远的白桦林(六)(一)~(五)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毛毛1943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你没有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