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走亲戚
走亲戚 唐德华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跟着大人去走亲戚。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家住在一派田园风光的徐家汇附近,最喜欢到住在市中心的二伯伯和大姨妈家做客,因为好吃的多,玩的花样也多。 二伯伯家在西藏中路泥城桥旁的一条弄堂里。二伯是一名画家,从事广告设计。每次到他家,总会接触一些新鲜事物。上海杂技团观“飞车走壁”、大上海电影院看首轮放映的电影《渡江侦察记》、中百一店乘自动扶梯上上下下……都是跟着二伯伯去体验的,让我这个乡下孩子大开眼界。 看“飞车走壁”那天,我和堂姐堂妹几个小孩兴奋不已,一路蹦着跳着来到人民公园。走进公园大门,就看见远处草坪上矗立着一个两三层楼高像鸟笼一样的铁笼子。走近一看,现场用一人多高的帆布围得密不透风。购票进场,只见场地四周阶梯式观众席几乎座无虚席,之前看到的大铁笼威风凛凛地立于场地中央。表演正式开始,一辆两轮摩托车轰鸣着从一扇小门进入铁笼。车手下车,挥手向观众致意,然后潇洒地跨上摩托,加大油门,轰轰轰……几声巨响,摩托车开始沿着铁笼底部旋转,随着车速加快,车逐渐腾空而起,沿着铁笼壁向上盘旋。紧接着另一辆摩托也轰鸣着进入铁笼,两辆车交替着左右上下翻滚,有时几乎擦肩而过。转了几圈后,车手开始站立起来表演车技,甚至站在座垫上双手脱离车把,做各种惊险的动作表演。几圈下来,全场观众纷纷起立。我双手紧握成拳,高喊“加油!加油!”,随着车手们的动作表演时而紧张,担心他们会相撞;时而兴奋,和大家一起鼓掌喝彩。过了一会,第三辆摩托车驶入。三辆车在大铁笼里来回穿梭,各行其道,让人眼花缭乱,心也提到嗓子眼。两轮摩托车表演完毕,接下来是三轮摩托车表演,最后是最惊心动魄的小汽车表演。参加表演的小汽车有点像吉普车,比起小而灵活的摩托车,操作难度更大。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小汽车在铁笼底部缓缓转圈行驶,一圈、两圈、三圈……车速越来越快,小汽车沿着铁笼“飞”旋起来,“唰唰唰”一圈又一圈。接着,一辆两轮摩托车和一辆三轮摩托车也进入铁笼,三种车同时“飞车走壁”,表演达到高潮。观众们瞪大眼睛屏住呼吸注视着,空气仿佛凝固,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轮胎与铁笼的摩擦声和发动机的轰鸣声在耳边回荡,蹦蹦跳动的心悬在空中,紧张万分。一圈、两圈……终于,两轮摩托车率先落地,三轮摩托车、小汽车也依次安全回到原地,我才长出一口气,慢慢坐回座位。三位车手一齐向观众挥手告别,观众席爆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飞车走壁”整个节目不足一小时,但惊险紧张的表演让我在半个多世纪后仍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大姨妈家在国际饭店后面的凤阳路上,典型的石库门房子。进入大门是天井,姨妈一家住西厢房,有一间客厅(兼餐厅)、两间卧室,并不宽敞,烧饭就在天井里。我们来做客,她提早两三天就开始忙活食材。有冷盆,有热炒,有时还有火锅,总是荤素搭配,满满一桌。那时候没有煤气,全靠一只煤球炉费时费力烧出满桌佳肴。在那物质短缺的年代,美食对于我们小孩来讲具有超凡的吸引力。大姨夫是小工商业者,开了一家照相馆——陆氏照相馆。我们中午大快朵颐后,要么去逛中百一店、新世界百货,要么到姨夫的照相馆拍张照片。我小时候的照片较多,也正是这个原因。 后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都勒紧裤腰带艰难度日,亲戚间走动就少了。有一次舅舅家两个表弟突然造访,还差点闹出不愉快。那天难得我家攒了1个月肉票,买了1斤多肋条肉、2斤荠菜、3斤馄饨皮改善生活。哪知馄饨刚下锅,两个表弟不请自来。母亲热情地端了两碗馄饨让他们先吃。闻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馄饨,我不开心地垮下脸,心想,“咱家也月余未食肉味,统共这点馄饨,被你们俩吃了,我们还吃啥!”母亲看出我的心思,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劝说:“他们也是你的弟弟!你岁数大应该懂事。再说你到舅舅家作客时,人家不也是省下好吃的招待你?”一番话打消我的沮丧,我是长兄,好吃的理应和手足兄弟分享。 “文革”初期的一天,大姨妈突然神色慌张地悄悄登门,和我母亲躲在房间低声交谈,后又匆匆离去。我觉得有点古怪,便问母亲缘由。母亲直接用“大人的事小孩不要过问”堵住我的疑问,不肯透露。后来才知道,那次大姨妈是把她家的黄金首饰等贵重物品藏过来,因为她家是工商业者,可能被“红卫兵”抄家。果然,几天后“红卫兵”就到大姨妈家抄了个底朝天。母亲为了这包东西,天天提心吊胆,既怕惹来祸事,更怕有所闪失对不起姨妈。在那特殊的年代,大姨妈家被抄后生活凄苦,却为避免连累家人,断绝了和亲戚们的联系。母亲每每提及,都不禁担忧落泪。直到后来落实政策,母亲立即将“保管”了好几年的财物完璧归赵。而被抄走的物资,一部分归还了,还有一部分就没了下落。 1968年8月我下乡去黑龙江,这一走就是近24年。期间,我每次回上海探亲尽管只有20多天假,但总要抽时间去亲戚家拜访长辈,尤其是二伯伯和大姨妈。 1991年12月,我调回上海时父母一辈的亲戚多已作古。我时常忆起幼时走亲戚,二伯伯、大姨妈等长辈热情招待、其乐融融的快乐时光,总想能回报他们的家人。一次,二伯伯家的堂姐堂妹从南京来上海,我得知后邀请她们去浦东临江新城的滴水湖游玩。大家边游边聊,度过愉快的一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有时组织伯伯姑姑家的堂亲们外出旅游,还不时请姨妈和舅舅家的表亲们一起聚聚,共叙亲情友情,丰富多彩人生。亲情在相互牵挂的勤走动、多倾谈中愈发浓郁。 联想在决胜脱贫攻坚战中,千万驻村第一书记像走亲戚一样深入贫困农民家中了解民情,共商脱贫致富良策。在一次次走访和帮扶中,干部群众手牵手、心连心,血浓于水的感情早已镌刻。正是这些担当实干、无私奉献的好干部们打通扶贫道路上“最后一公里”,引导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聪明才智建设美丽家园。让我们为这些对贫困农民问寒问暖的“贴心人”、帮助村民勤劳致富的“带头人”点赞! |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岳阳小楼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你没有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