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中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漫长人生不荒芜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1年04月18号 10点 阅读 6847 评论12 点赞2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前天下午陪妹妹去看望了夏画老人。老先生住在旅游胜地田子坊,可是他家这条弄堂却非常安静,连明媚的阳光也慵懒得像是在午休。夏画这个名字,我还是从妹妹这里知道的,可是他上世纪创办和主编的《青年一代》杂志,在现在的老年和中年人这两代人这里却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发行量竟然达到了每一期500万册以上,当时便进入了世界的前列,即使在现在的纸媒体里也是难以超越的。更重要的是,这本杂志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又略带惆怅的回忆。我看到《青年一代》的时候已经进入人生的“中年一代”了,当时在农场里,哥哥每月都会给我寄不少杂志,其中就有刚创刊的《青年一代》,我最爱看的便是它。不光是我,同事们都喜欢,有时候刚刚拆封,就被别人抢走了,再回到我手里已经是皱巴巴、软塌塌的了。即使如此,我还把它寄给南昌的朋友,开始了新一轮的征程。对,就是“征程”,因为它征服了多少“青年一代”、“中年一代”的心呀!我们还埋怨,为什么不把“双月刊”改成“单月”,两个月的周期,实在太长了!一本杂志能得到数以千万计的读者的钟爱真是“死而无憾”了。果然,到了90年代,当经济压倒一切的时候,这本人文类的青年杂志便慢慢收缩“体量”,连停刊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了。美好的80年代、我的中年时代,连同那本《青年一代》,都被岁月的尘埃淹没了……

            拜访夏老以前,我特地翻阅了他2014年出版的《我任〈青年一代〉主编12年》,知悉了不少“内幕消息”。原来这本杂志也并非一帆风顺,它发表了一篇文章,踩到了某“官二代”,结果被某中央报纸以“读者来信”形式点名批评,在某些地方居然被下架。幸亏出版社保护了他。他的夫人是有声读物出版社的负责人,开创了发行讲演录音磁带,包括李燕杰、曲啸等名人的,风靡一时,为出版社创造了高效益,但是也因为得罪了某领导,去世后的追悼会上单位居然没有领导出席!……

          见到夏老以前,我想好好对他说说自己当年阅读《青年一代》的激动,杂志当年巨大的感召力,还有我对夏老由衷的敬仰和感激。可是当我们在他家坐定,捧上香喷喷的咖啡,我几次提到这本凝聚了他12年心血的杂志,他却淡淡地岔开了话题。他只是说,当年的500万全是读者自己摸腰包,没有一本是摊派的。他说,作者没有一个名家,编辑部不到十个人,作者、编者、读者,全是“平民百姓”,不说“官话”、“套话”;看来他为此自豪。倒是说到七八年前去世的夫人,很动情:她是“工作狂”,家务事全是他做的,乃至女儿跟爸爸要比跟妈妈亲。夏老说:她是累死的呀……

          即使说到当年的一些委屈,老人也是一脸安详。他目前有一位居家保姆照顾,主要是陪他外出走。他的生活极有规律,散步以外,每周去社区文化馆看两次电影,周六和周日去复兴公园,听萨克管。平时看《新民晚报》,还有杂志——我注意了,还是1984年的,可见看本身比看什么更重要。他没有手机,说自己喜欢安静,有了手机就会被打扰。如果想念在美国的外孙,就用保姆的手机视频一下。他的各项指标都正常,保姆说走起来自己都赶不上。

         《青年一代》以外,老人倒跟我们聊了不少。他说自己主编过《青年一代》,后来又主编过《少女》和《人到中年》,除了老年和“小朋友”,生命的几个阶段都经历过了。他本来住在汾阳路,那一年贺子珍也住在那里,他就有了一个观察贺女士的任务,要随时报告她的行踪,还跟她、还有警卫和司机一起去看过电影了。他笑着说:一点不漂亮,就像沪上大妈一样。他说自己高中毕业便考进了出版社,在出版社工作的父亲见到他大吃一惊:你怎么也来了?他说,那时哪里有“顶替”,全靠自己真本事的。他家6兄弟,巧的是在上海的三个,夫人全走了;二在外地的三人,走的是先生。兄弟都进了养老院,外地的弟媳当然联系很少;同事也跟他年龄相似,电话问候也很稀少。所以我跟妹妹去,他特别开心,保姆说,下楼了好几次,盼着我们呢。分手时还坚持下楼送我们到弄堂口,目送了很久。

          拜访夏老,感触还是很多的。首先是他不怀旧、不恋旧,过去就过去了,哪怕是那么值得自豪的“高光时刻”。当然也包括那些委屈甚至当年的“怨恨”。我想起了那首著名的《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夏老对时政不感兴趣,他着意的是对当下的安排,充实、多样、丰富。自己活好了,才有亲人的安好。

           夏老生活的主旋律是安详,像一台精密的仪器运转着,相信他对人生的最后阶段也会有周详的设想和安排。我还认识几位老师,他们略小于夏老,有的关心时政,思索着、谈论着,愤世嫉俗,有时热情澎湃不亚于年轻人。我也很尊敬他们。“难得糊涂”不是每一位老人的选择。但我想活法不同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要丰富多彩。有句话叫“了无生趣”,这对一个人来说是最可怕的。这就是没有了活着的动力。有些却是因为重病缠身,太痛苦了;更多的并不是身体原因,而是他的精神世界荒芜了。有了”生趣“才会有生命的活力。夏老也好,我那些在思辨中获得愉悦感的老师也好,他们都是培养、开掘生命意趣,辛勤耕耘精神家园不让它荒芜的老人。

            学习夏画老师,漫长生命不荒芜。

               

      

    (拜访夏老当晚失眠了,眼前都是这位可敬的老人,不知是不是咖啡太香浓的缘故。)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5 收藏 1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5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