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同学情
同学情
因病卧床多年的Y同学10月24日下午4点50分走了。Y同学与我高中同窗五年,感情甚笃。自他前些年患脑梗后行动不便,班里同学每年都去探望。3年前,他病情突然加重,不能言语,只能用点头和摇头交流。结束探望时,他依依不舍,想说又说不出,眼含泪花,直勾勾目送我们离开。这一幕至今忆起仍感心酸伤感。
右一是Y同学
这一次他真的走了,不再受病痛折磨。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仍感有些突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家人遵从Y同学生前心愿,遗体捐献,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同学们只能在交大附中66(2)班微信群中表达哀思。Z同学提议,组织几位同学到Y同学家去慰问一下。我马上赞成并负责联系。 我立即打电话给平时参加班级活动比较积极的同学,但事情并非想象中那样顺利。首先联系的A同学正身处千里之外。原来国庆节后,A同学和4位原单位同事一起到内蒙古额济纳旗看胡杨林。旅游期间,当地出现数名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被列为中高风险地区。她的健康码由绿变黄,需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在甘肃敦煌隔离14天。本就患有焦虑症的她更加寝食难安。我在电话中安慰她,既来之则安之,一切服从当地政府安排,多保重身体。第二个电话打给B同学,B同学是位律师,平时关心班级同学并积极参加活动。电话接通后,他告诉我说正在家隔离。他也是国庆节后夫妻二人去了额济纳旗旅游。回沪后,按防疫规定在家自行隔离14天。
我下乡前,同学们欢送我,在外滩留影,前排左2是Y同学
两个电话都没约成,我有些气馁,更有些担心有没有其他同学受到疫情影响,便发微信告之有关同学,看看情况如何。一圈微信发出去,很快有了回音:两个同学因事前已有安排,时间上冲突了。一位同学已去海南岛避寒,还有一位刚刚从贵州旅游回来,身体不适。有4位同学答应参加。后来才知道,其实参加的同学也有许多困难。我们毕竟都已年逾古稀,家庭负担也很重。像W同学,去年添了双胞胎孙子(大孙子已读高中),现在仅9个月大,全靠老夫妻两人帮忙带。这次专门抽空参加,实属不易。Y同学家在沪北的共富新村。我们5位参加的同学,分别住在闵行区莘庄、颛桥、虹桥和浦东新区唐镇、北蔡,都在上海南部,过去基本都要三四十公里车程,所以相约在地铁一号线共富新村站四号出口处碰头。 上午9点50分,我到达集合地点时,W同学和S同学已在那里等候。不一会儿,其他两位同学也到了。Z同学患过脑梗,前不久还摔过一跤,嘴唇处缝了10来针。他步履蹒跚,由老伴陪伴而来。老伴担心路途较远,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原本不让他参加,后来看他态度坚决,就陪他一起来了。
同学们探望Y同学
到了Y同学家,见到他爱人小L。我们首先对Y同学不幸去世表示哀悼,并代表全班同学递上1000元钱,请小L收下同窗们的一点心意。坐定后,小L讲述了Y同学去世的经过。平时,Y同学住在养老院,小L每周都会去看望。前些日子,Y同学的情况一度还可以,但最近又发生一次大面积脑梗,整个人完全失去知觉,所以他临去时已没有意识、没有痛苦,走的还算安稳。我们听后,心里稍微有些安慰。交谈中,我们回忆起在交大附中读书时,大家一起上课、自习、散步、活动的青春时光。当时,喜欢运动的Y同学,很有青春活力,外号“小青年”。1968年高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的一家保密工厂。由于各种原因,和他一起分配过去的同学们都调回了上海工作,只有他一直在湖南,退休后才返沪。掐指一算,学生时代身体最强健的Y同学竟是我们班第一个生病去世的人,真是岁月不饶人。至今记得,1968年7月,我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前,和Y同学等几个同窗好友一起到外滩拍照留念。Y同学原先住在静安区铜仁路上的一个弄堂里,典型的石库门房子。我曾去过他家,他父母也很好客,印象很深……
我们五位同学去Y同学家慰问
在交谈和追忆中,一个多小时悄悄过去,我们起身告辞。我想,我们代表班级同学走这么一趟,虽然路途辛苦,但很值得,了了我们同学间的情谊,对家属也是一个安慰。Y同学虽然驾鹤西去,但这段同学情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C同学作了一首诗,代表了全班同学的心情: 送寅晨 年少同窗有情谊,阔别天涯无声息。
|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岳阳小楼
- 等50人点赞

精选留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你没有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