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修改【原创】小时候过夏天
小时候过夏天
今年夏天,上海连续高温天数突破历史极值,40度以上高温天说来就来,多达8天,热得让人有点喘不过气。专家表示,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到本世纪中叶夏季高温将成为常态。着实让人有些恐惧和不安。高温天里,我们老年人只能待在空调房里,或是跑到商场、地铁车站去省电蹭凉。闲来忆起60多年前我们小时候既没有空调又没有电扇,35℃高温天也屈指可数的盛夏季节。
(一)井水镇西瓜 西瓜是盛夏消暑的时令水果。上世纪50年代,卖西瓜的小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卖西瓜啰!平湖西瓜要伐?”听到叫卖声,我爷爷赶紧出门叫住小贩:“西瓜怎么卖?”记忆中当年西瓜只需几分钱一斤。爷爷捧起一个西瓜放在耳边,用手指轻轻弹弹,又捧起另一个继续轻弹听音:“便宜点,这筐我全要了。”小贩犹豫了一下,马上回过神来:“行!”几番讨价还价,谈好价钱。过完秤,爷爷不紧不慢从系在腰带上的皮夹里拿出一张5元人民币。小贩找好零钱,帮忙把西瓜搬进屋,放在八仙桌下竹篮里。 西瓜切了吃之前要放水井里冰镇一下。过去,我们宅上人家用水全靠水井。解放后,人民政府给唐家宅引入自来水,在水井旁装了两个公用水笼头。自来水用起来方便,费用每月按人头平摊,用多用少一样付钱,所以井水渐渐没人用了。偶尔也有人夏天用井水拖地板,给房间带来一丝凉气。彼时冰箱还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水井是夏日最阴凉的地方。爷爷中午拿一个西瓜装进网兜或竹篮里,用长绳拴着放井里浸泡两三个小时,提上来时通体冰凉。用刀轻轻一切,没等切到底西瓜就“咔嚓”一声裂开了。红红的瓜瓤黑黑的籽,中间瓜瓤都起沙了。咬上一口,鲜甜沁人心脾,消暑解渴绝佳。
(二)伏天吃羊肉 众所周知,三伏天吃羊肉有补虚祛寒、温补气血、益肾补衰、开胃健身之功效。小时候,爷爷经常买羊肉给我们吃。作为从旧社会过来的老一辈,他平时不苟言笑,对我这个四房长孙很是偏爱。爷爷习惯早起背着手到附近的马路上转转,尤其喜欢到位于斜土路上的一片老茶馆聊天喝早茶。有一次他喝完早茶,拿了一包用荷叶包裹的东西回到家,见我和妹妹正在吃早饭,便直接坐到我对面,悄悄打开包裹,从两个碗之间的缝隙夹了一筷子食物给我。一大块带着余温的羊肉!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实在太珍贵太美味了!一旁的妹妹年龄小,个子只有八仙桌一般高,看见爷爷神秘兮兮的样子,“噌”地一下踮起脚尖:“我也要吃!”爷爷瞪了妹妹一眼,嘟囔一句:“这小姑娘!”很不情愿地夹了一块边角料递了过去。 还有一次,爷爷从外面拿了一包东西回来,在我面前晃了晃,让我猜是什么好吃的。“猪头肉。”“不是。”“白斩鸡?”“不是。”“是羊肉!”“嗯!聪明。”爷爷笑眯眯打开荷叶包装,一包带皮的白切羊肉让人垂涎欲滴。爷爷夹了一块肥瘦均匀、肉头最厚的递到我碗里:“多吃点!”妹妹在一旁撅起小嘴:“爷爷偏心!”爷爷笑了:“也有你的,小姑娘!”说实话,爷爷那辈人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多少有点重男轻女思想。
(三)柴房做游戏 小时候我家对面有一间空置房子是我大伯家的,后来借给我家堆放柴禾。这间柴房有二十多平方米,南北两侧堆放柴禾,中间是空地。朝西开门,东面有扇窗。窗外农田旁边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叫木龙港,连通黄浦江。柴间东西通风,夏天很是凉爽。我上小学时每个暑假都和邻里同学在此做作业、玩游戏。柴房成了我们儿时的乐园。 三伏天时天气炎热,柴房里却凉风习习,很是惬意。我和几个小伙伴上午做暑假作业,下午玩游戏。我家有一个80厘米见方的方凳,正好当课桌,4个小板凳当课椅。大家围坐一起做算术,一起练毛笔字,一起朗读课文、背诵诗词,不懂的地方互相帮助。下午有时下军旗,有时玩捉迷藏。柴间两侧堆放着茅草、稻草、豆秸、木板。玩捉迷藏时,有的同学钻进茅草堆,有的躲在了木板后面。因为地方有限,躲藏的人往往顾头不顾尾,很容易被发现。第一个被找到的人,下次游戏来找人,如此反复。快乐游戏到下午3点多,我们各自回家帮着做些家务,等待大人下班回来。
(四)半夜乘风凉 傍晚太阳刚落山,家家户户在自家门前场地上放好桌椅板凳,还有的摆上躺椅、搭起竹榻,为晚上乘凉作准备。唐家宅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徐家汇附近,周边有不少农田。解放后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四害,晚上乘凉时蚊子袭扰并不多见。 那时大家都开着大门吃饭,还有人把桌凳摆在屋外边乘凉边吃饭,谁家晚饭吃什么一目了然。隔壁B家伯伯是一位工程师,享有保留工资,月收入有百元之多。每天傍晚,他在自家门口摆上小桌椅,放上两瓶啤酒,打开黄纸包裹的猪头肉、花生米,喝点小酒,悠闲自得。我们小孩看着眼馋。有时他喝得高兴了,会夹一块猪头肉给我们吃。那味道真是美极了! 晚饭后收拾完碗筷,大人小孩开始乘凉。由于天热,男人们大多光着膀子赤着脚。大家坐着、站着、躺着,啥姿势都有。三五成群,在一起嘎讪胡(聊天)。有的慷慨激昂纵论国内外大事,有的慢声细语诉说家庭琐事,还有的张家长、李家短传递小道消息。每个人都拿把扇子不停摇动,带来一丝凉风。晚上10点后觉得凉快些了,人也有点困了,才各自回屋钻进蚊帐睡觉。我家的老布蚊帐不透气像个闷葫芦,躺进去不一会儿就热得出汗,只能再到外面乘凉。这样反反复复,一直到下半夜才能入睡。还有的人干脆在外面竹榻上过夜。那时社会治安好,没听说有什么治安事件发生。 这就是我小时候上海的夏天,没有空调和可乐,简单的物质生活和浓浓的人情味中依然有无尽的快乐。 |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大海
- 等47人点赞

精选留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你没有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