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陇夕阳红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住晶城高楼,忆朱行往事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3年06月12号 10点 阅读 10149 评论0 点赞1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文|杨永涛

 



  朱行老街曾经是市郊一个集散重镇,商业繁荣。现在它已渐渐落寞,只剩一些残垣断壁。老街在岁月中积淀了怎样的历史,迁出老街的人去了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进上海晶城小区,登上12楼,采访当了20年朱行城中村党支部书记的裘凤琴奶奶。

 

 

上:50年老党员裘风琴

  年近九十,裘奶奶依旧身板硬朗,耳聪目明,思维活跃。我问她:“高楼住得惯吗?”她爽朗地说:“住得惯,我一个种地人,今天能住上高楼,感谢共产党。”裘奶奶拿出“光荣在党50年”荣誉奖章,脸上写满自豪。

  裘风琴1933年出生在朱行老街东北面一个叫“张家湾”的村落,她爸爸种鲜花,妈妈种地。她姊妹兄弟五个。日本鬼子到上海,她8岁,妈妈挑一对箩筐,妹妹坐在前面,她坐在后面,逃难去舅舅家,一路艰辛,要经过日本人的关卡。她看到的日本兵,穿青藏色军装,很凶,老百姓过关卡要查证件,查随身东西。

  生活苦,裘风琴从小就帮父母去贩米。贩米要从张家湾走到曹行,买了米,背到春申港,用小船运到漕河泾卖。她还到一个水泥厂捡钢碳,水泥厂靠近龙吴路,早上出去,晚上回来,一天下来也可以赚几个铜钱。

  “妈妈和奶奶都会纺纱织布。棉花收上来,轧花、打花、搓棉花条、纺纱、染纱,最后是经布和织布。有专门做衣裳的师傅,抬着缝纫机上门。妈妈把一匹土布拿出来,请师傅做两三天后,我们兄弟姐妹人人有套新衣服,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裘风琴说。

  朱行解放,裘风琴十八岁。她积极参加土改,一边工作,一边拼命补习文化。如沪剧《鸡毛飞上天》唱的:“每天温课到深夜,一个字好比一粒珍珠样。”

  裘风琴1951年第一批加入青年团。张家湾成立互助组,她是互助组组长。她把大家团结起来,实行等价交换,按劳分配。因为张家湾互助组搞得好,她和牌楼十一队的陆福兴一起出席市里的劳模表彰大会。这是裘凤琴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场面。1953年朱行乡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裘风琴是人大代表,担任乡行政委员,乡团总支副书记。1954年,她任初级社副主任,1956年加入共产党。1957年,裘风琴任青年突击排排长。当年的裘凤琴,威风凛凛,英姿飒爽。后来,梅陇乡、里塘乡、上中乡、朱行乡合并成梅陇乡。

 

 

上:裘风琴(前排中)离任中心大队党支部书记时与同事合影

  1960年,裘风琴担任中心大队党支部书记,大队长是阙火根。他们接班时,朱行有个很难听的名字:“草中心”,意思是满地青草,不长庄稼。裘凤琴感到担子重,压力大。她大刀阔斧搞种田责任制,她说:“大家要争气,庄稼一定会长出来。”中心大队后来慢慢好了起来。

  朱行以前蔬菜、棉花、水稻一起种。党中央出台农业“60条”,解决粮食问题,裘风琴到七宝集中学习十天。回后,她觉得生产队人数太多,不便管理。有人偷懒混日子,就把人数多的生产队拆成小队,有人磨洋工可以及时发现。这叫“望得见,喊得到,听得着”。当时有个口号:“菜农不吃商品粮”,裘风琴想了好多办法,增加粮食产量,减轻国家负担。

  文化大革命来了,裘风琴也难逃厄运,胸前挂着“走资派”牌子,被揪上台“斗私批修”。我问她:“那个时候你怕不怕?”“不怕,我没有做坏事,他们说来说去也说不出我什么。”

 

 

上:裘风琴和丈夫彭年以及母亲在张家湾老宅前

  年轻时的裘风琴把精力全部扑在工作上,孩子全靠外公外婆带大。她有两段婚姻。第一个丈夫叫盛永明,华东化工学院毕业,朱行本地人,1960年毕业,分配到合肥,每年来上海探亲一次,1968年因肝腹水去世。第二次婚姻,裘风琴的丈夫叫彭年,两人都是再婚,各有子女,婚后情投意合,相亲相爱。裘风琴文化不高,彭年就当“秘书”,为她写会议报告。裘奶奶预先看上几遍,不慌不忙上讲台,她的报告能引来阵阵掌声。现在彭爷爷走了,他的孩子待裘奶奶如亲娘,不时打来电话问寒问暖,还拿着礼品经常来探望。

  裘奶奶回忆说:朱行过去有两个重要的庙会,一个是3月28,一个7月初七。此时,街上人山人海。朱行老街长约200米,最宽不过两三米。朱行镇东面有座很大的石桥,过去叫“景洪桥”,现在成为名胜古迹,是我们到朱行老街的必经之路。桥下有儿童嬉耍,桥上有小贩叫卖,妇女在河边洗衣捶打,是一道独特风景。张家湾有四棵“白眼树”,七层楼高,三个人才能合抱。白眼果子只有姓张的人可以分,我们分不到。行西有个地方叫“里行”,有一大户人家,有石牌楼、石乌龟、石人石马,这些很珍贵的东西,文革中“破四旧”用拖拉机拉掉了。八十年代,上海手工艺作坊聚集到朱行,赫赫有名的是海派红木雕刻。

 

 

上:今日朱行老街的残存民居

  从1960年到1980年,整整20年,裘风琴一直担任中心大队的党支部书记。1980年退休后,她继续在各居委担任支部书记13年。裘奶奶见证了朱行的发展和变化。我搀扶着她来到阳台向外瞭望,整个上海晶城,高楼林立,鸟语花香。她指着北面一块正在建设的工地说,那就是张家湾,我从小生活的老宅地,我现在又回到了过去生活的土地上。所不同的是,以前住平房,又低又矮,现在住高楼大厦,整洁漂亮。

  告别的时候,我请裘风琴奶奶写一句心里话,她写“社会主义好”时,想了半天才把“好”字写出来。但她的签名十分流畅。毕竟几十年当领导,签字是她每天的工作,所以能把“裘风琴”三字写得龙飞凤舞。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梅陇夕阳红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6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6人点赞

本文作者

梅陇夕阳红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博主关闭了此篇讲述留言功能。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