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她为祖国土壤植入希望的种子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3年06月28号 18点 阅读 11053 评论3 点赞1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她为祖国土壤植入希望的种子

           ——记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女科学家俞仁培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国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在这个年代的知识分子青年早已把建设新中国成为他们热爱中国的奋斗目标。从江南古镇张堰走出去的俞仁培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员。俞仁培是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人,出生于秦望山西南面的秦阳村一家书香门第,祖辈都以教学为生,科举廪生的祖父俞驥超是率领本地学子去南京参加乡试去的领考官;小学校长的父亲俞心臧带领学生为躲避日寇侵犯,逃难他乡一年多;母亲是松江七县女子师范毕业的才女。她是家中的长女,从小就跟随母亲就读于乡村小学堂。中学进入松江女子中学学习(现松江二中校址)。1950年俞仁培考入了沈阳农学院土壤系,一个年轻的姑娘背着行李,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了辽宁沈阳,开始了大学的学习生涯。毕业后分配在了北京中科院土壤研究所工作,开始了从事土壤专业学科的研究。在土壤所工作期间,俞仁培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在完成单位新学科研究的同时,攻读研究生,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成为我国解放后第一代土壤学研究生。后来土壤研究所搬迁到了南京,凭着敏慧和坚强,以后又不断拼搏学习,获得了博士学位,先后编撰了“土壤碱化及其防治”、“南疆地区的碱化土壤”、“黄淮平原碱化土壤物理性质研究”、“不同物料改良碱化土壤作用的比较”等等专著、合著,成了我国研究土壤学的一位专家。

1956年12月,党和国家提出了改造土地盐碱,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生产的号召,国务院组织了中科院土壤所及全国各地土壤、植被研究专家、学生100多人,成立了黄河中下游灌区土壤调查队,进行了盐碱治理大会战。知识青年要到农村去,服务人民。俞仁培二话没说,就服从组织安排,参加到了盐碱地的调查、分析、治理的洪流之中,也成就了她成为肩负历史重任的新一代女科学家。

中科院的王遵亲、俞仁培等人在封丘地头参观指导。

俞仁培的盐碱土壤研究是从全国最贫穷的大省河南省开始的。她与土壤调查的同行们来到封丘县,一下车,就被这里的情形惊呆了:当年这里多遭黄河决堤,河水泛滥,天气干旱,盐碱沉淀,泥土硬化,砂石飞扬,茫茫黄泛区,白白盐碱地。这里是凄凉荒芜一片,地上也长不出什么作物,也没有生物。人烟稀少,大多数人都已离乡背井,外出逃生了,远远望去只有几个矮草棚,还有人在这里艰难生存着——“热血,凝固了。希望,空白了”。不少姑娘不禁痛哭起来。从江南水乡出生的俞仁培从残酷的现实环境中感到了心灵的震撼。面对大片盐碱地的实际,她想到了课堂里学到的知识,科技所的研究课题,感受到了肩担责任的沉重。她与同事们白天背着仪器工具,寒暑交加,顶风冒雨,也不知走过了多少地县乡镇,跨过了多少村落庄园,越过了多少丘陵河里,带回来的是一包包重甸甸的土壤样本,“揣着窝窝头,一天来回几十里那是常有的事”。晚上就睡在自己建搭的茅草棚里,伏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对土壤样品逐个进行仪器化验,检测,写出分析报告。经过多年的地质,土壤的普查,大量科学的数据也成为了国家决心综合治理黄淮盐碱地的主要决策依据。

 

           

 

      

      中科院的王遵亲、余仁培等人在封丘地头参观指导

 

同时,根据各地不同酸碱化程度的土壤,他们还为当地政府做出了栽种不同庄稼,树木和植被等具体的科学性的规划建议、治理方案。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俞仁培亲自下到村头田间,指导群众打井灌溉,水田栽秧,放水清淤,降低盐碱,选配树木,轮作间种,合理施肥,生物调节,化学改良等等。针对土壤盐碱化程度不同地区,因地制宜,采取措施,达到了治理盐碱地的效果与成本的最佳。面对艰难的环境,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这位来自上海的大家闺秀咽下了粗糙的玉米高粱窝头,还学会了野外作业、生存的本领,有时晚上就露宿在睡袋里,平日窈窕腼腆的女子学会了开着摩托车出行……。

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原大地终于传来了好消息,河南省的盐碱地基本得到了治理,改变了过去“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局面,逐步恢复了农业大省的优势,成了我国一个重要粮库。看到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吃到了这里栽种的水果,俞仁培心中不知有多么高兴。有次谈论时,有人问她盐碱地还看得到吗?她自豪地回答说,现在你要找一块盐碱地已经很困难了。确实,俞仁培与她的同志们为这片土地、为盐碱治理事业尝尽了艰难苦涩,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人们会永远记得她们。1990年4月2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名为“中原父老已铭记”的长篇报告文学,记载了三十多年来,中科院土壤研究所为改善河南黄泛沙土盐碱地所做的努力和贡献,称他们是坚守在最艰苦的岗位的“一代功臣”,报道中有一段篇幅是专门描述俞仁培动人事迹的……。那年,正好国际盐碱土动态研究学术讨论会在我国河南封丘召开,俞仁培不仅是中科院土壤所封丘工作站的第一任站长,更是作为东道主国的会议代表而荣耀。因为他们进行着的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成效最高的盐碱土壤治理工程,也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一次空前未有的伟大壮举。

尽管土壤研究所的在河南的土地盐碱治理工作成功已告一段落,但俞仁培还是作为工作站的驻守人员再次留了下来,继续监测土壤质量变化,为进一步的土壤改良作准备。

在以后的日子里,俞仁培老师又继续带队向全国各地农村进发,为全国性的农村土壤调查工作打下基础。有人问她,这么多年,你去过了哪些地方?她回答说,中国除了西藏,其他省市都去过。他们不是去旅游,他们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在测量着祖国广袤的土地资源。我们不禁对这位家乡的女同胞有了敬佩、瞻仰之情。是他们一代人,为中国土地资源的调查和利用,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第一手土壤资料。

 

                         

在同一大学里,年轻秀丽的俞仁培遇上了心仪的另一半。他,胡荣梅,同是上海人。从复旦大学农化专业(系)也转并到了沈阳农学院,成了俞仁培的学长。毕业后被国家保送到苏联留学,先后担任土壤研究所领导,国家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江苏省环保局局长等,也是一位国家的栋梁之才。56年他们结婚后就有了自己的孩子,有了一个温馨的家。人说科学家是工作的机器,一旦发动就很难停下来。俞仁培夫妇分居两地,离多聚少。各自单位还都有重要的岗位,繁忙的工作在等待他们。家中的小孩也只能让双方的父母、亲戚来照应。一年一次春节假期,才回来住上几天。她回忆说,每到临别时,看到小孩凄哭叫喊,小手紧紧拉住自己的裤腿时,她的眼泪也不住地往外流。回金山次数更少了,有次公出开会到上海,特地回家看了一下老人。“国家有难,人民有灾,匹妇有责”,这就是科学家的家国情怀。鉴于她的努力,她的成就,她的贡献,在八十年代,俞仁培就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得到国务院对她进行了嘉奖,并是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全国500位妇女优秀代表之一,荣获河南省“人民功臣”、“劳动模范”称号,国家科委、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研究一、二、三等奖。她是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土壤学会盐碱土专业委员会主任,是我国土壤学科的带头人。

退休了,俞仁培老师还是闲不住,兼职了许多社会上的,单位里的工作,科研室项目负责人,指导老师,专家培训等,忙得不亦乐乎——她已不属于她自己家庭,她已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国家、事业。

                              2023年3月14日星期二

后记:

在扬州市江陵区的一处树木郁葱、花草艳丽的国际红十字会投资管理的老年公寓里,一位老人正坐在高楼凉台上晒着太阳——这位老人就是当年叱刹黄淮盐碱大地的女科学家俞仁培教授。那是一幢高层电梯房的楼房,二室一厅的房间显得清净、空旷。老爱人去世后,她也渐渐学会适应平静、安悦的生活。在高爽的凉台上,她喜欢晒晒太阳,高处揽景;在客厅的沙发上,一人静静地看阅书本;尽管公寓中有食堂供应,但她也经常自己动手烧些吃的;她也学会了跳舞,与老伙伴们沉浸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时常在与儿子,弟妹们,与同学、同事们在微信、电话中,交流生活的乐趣和亲情……她那爽朗的声音一点儿也看不出来她已是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6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6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杂食/老牛。2023-07-12 08:33:23

    默默无闻一杯子/勤勤恳恳一家子!

    举报

  • 徐建国2023-06-28 22:23:45

    材料丰富:从求学到成为专家;感情丰富:舍弃家庭,为国科研,但从未忘记母亲的责任。读后让人流泪,让人深思!

    举报

  • 同泰2023-06-28 19:45:15

    用自己坚定的脚步在测量着祖国广袤的土地资源。她是张堰人的骄傲,也是我们金山人的骄傲!谢谢分享,赞!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