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康城文史研究会积极参与金山卫镇主题教育 开展微宣讲记事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4年04月21号 09点 阅读 7912 评论2 点赞1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说明:

      在续载“卫文化研究”交流连载之前,先插进一篇相关文稿,关于本人参与金山卫镇主题教育开展微宣讲的记事,也与“卫文件化研究”有直接关系。

 

康城文史研究会积极参与金山卫镇主题教育

开展微宣讲记事

 

    2023年底,应金山卫镇宣传部领导张伟部长之约,我会副会长黄忠贤前往张部长办公室面谈了社团组织如何参与地方党和政府的主题教育,开展微宣讲一事。黄副会长即将此向理事会领导进行汇报并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打算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思想系列论述的基础上,整理一篇金山卫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重点结合我会多年来对“卫文化”的研究,以及对金山人民的基因即勇敢、勤劳、包容“六字”的认识,与全国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通过我们的宣讲,努力提高基层干部受众人员对我国社会主义新理论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识,提高对金山人民优良基因的认识,尽力为提高金山人民传承金山优秀历史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推动金山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加快振兴金山的乡村建设,进一步提高金山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满足金山人民的生活水平出一份力。他的这一想法获得了理事会领导的赞同和支持,而且也获得了张伟部长的肯定,并希望此事“可以抓紧弄起来”。黄忠贤副会长将此事作为新的一年年初的重要工作,抓紧进行学习和撰稿,题名《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振兴金山的乡村建设》。初稿完成后即报请两方领导审核并获得肯定,我会即组织制作了PDF,于2024年元月12日报请张伟部长审核批准。第二天,黄忠贤应金山卫镇横浦村党总支之邀在全村党员大会上做了试讲,获得了在场领导和党员们的好评。

 

附文:微宣讲讲稿

 

 

寻找家乡的乡土文化基因综合稿

 

第一部分:有关家乡概念的思考

 

   作为金山人对金山、金山卫、金山县、卫城、金卫、金山卫镇等这些名称一般都有所了解,但未必讲得清其相互关系。在此让我们先来梳一下:

 

金 山:

金山原是传说中的宁海国的一个近海小山,三千多年前因满山长野菊花,时名黄花山。西周的第三代皇帝姬钊仲秋时节东巡途中登黄花山放眼四望,但见山上满山野菊金黄色一片,山下大江(青龙江)似清流绕山直达大海,海天一色,不禁赞叹道:“大江似青龙戏水归大海,脚下山顶黄花满坡像金山”,当即下旨宁海国君在山下筑城以镇海疆,日后也可再来东巡。宁海国君遵旨筑城,取名东京城,并易黄花山为金山。姬钊之子姬瑕继位后,谥父号为康王,易东京城为康城。康城随金山于1184年(南宋)淊海,成为海岛,目前是上海市域内海拔最高的海岛。

 

金山卫:

明初为抗倭设立“卫所制”而建的军卫,选定在小官镇度地筑城置卫,因近金山取名“金山卫”,存在于1387年至1645年,共计258年。

清初废卫改后,军卫功能未变,但金山营管辖地域变小。因此,军卫金山卫逐渐演变为地名。由于军卫金山卫存续时间长等因素,其知名度很大,其名称已见诸国内外史书,并深深地印入人们心头。1937年日军从金山卫海滩登陆入侵中国,金山卫人民首当其冲成为日军“三光”政策的最早受害者,而后这批日军成为南京大屠杀的主力;1972年国家选择在金山卫建立石化总厂,为中国人民解决穿衣问题立下大功。“金山卫”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史学界更是无所不知。1993年上海市批准建立金山卫镇,取代民国期间开始把金山卫简称金卫的名称,时任市委书记吴邦国为新成立的金山卫镇亲手书写“古城新镇”四字,这反映出,金山卫已成为一个国家级的文化符号,以行政建制方式予以固定下来。

 

金山县:

清政府于1645年废卫改营,实际上仍保留着军卫的体制,仅更改了名称,以区别于前朝。经历81年后的雍正四年(1726年)起,从娄县中分出胥浦乡和枫泾、集贤、修竹、仙山四乡一部建金山县。从此,金山县作为一个县级行政建制,标志着彻底地跳出了军卫的体制,改为行政建制,存在271年,直至1997年撤县建区为止。总体来说,县、区建制相当,其间虽因隶属变动地域相应变动,但建制大体未变。

 

卫城:

明朝为抗倭实行卫所制置金山卫。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原小官镇度地筑城设立了卫城。城周长十二里三百余步,高二丈八尺。城墙历经八十余年定形,初为土城、永乐十六年(1418年)改土为砖,成化元年(1467年)改砖为石。两次改材同时还加高五尺。城外有护城河,深1丈宽9丈,改砖墙时加深4尺,加宽2丈,至今尚存,但已变浅变狭。时金山卫作为边防重城,共设9座城堡,除卫城大本营和松江城外,其余7座均沿海而建,散置于卫城的东、西两侧。沿海还建有35座墩台和39道塘堤,防卫来自杭州湾的倭寇。

卫城内建有两大版块公署建筑,即金山卫总督治所公署和金山卫卫治公署。金山卫总督治所曾称帅府,后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改称总督府,直属朝廷南直隶总督。军卫金山卫下设7所,即前、后、左、右、中、中前、中后7个千户所。前、后、左、右四个千户所的所治均设于卫城内,守卫大本营卫城;中千户所守卫松江城;中前千户所守卫青村城;中后千户所守卫南汇城。金山卫卫城是金山卫指挥司所在地,也即卫治治所,又有总督治所,又有四个所治治所。清朝废卫改营后,营治仍设在卫城。建立金山县后,县治仍在原卫治改建。也就是说,清朝废卫后,卫城继续成为营治、县治,直至1796年,县城才正式迁到朱泾。卫城作为治所时长共计400年。

卫城历史上在清初废卫后曾分属于娄县、华亭县、金山县和松江县。顺治十三年(1656年),金山卫城内以运河为界,自北水关至南水关,分隶华亭县和娄县;民国年间,卫城已成穷乡僻壤,多数居民已迁至四城门外居住。1934年,民国推行保甲制,意图调整疆界,将原属松江县的东半城并于金山县,但因间隙颇深未成。1966年10月,山阳公社划归金山县管辖,同月,金卫、农建两个大队划归金卫公社。目前,卫城内尚有金卫和卫城两个行政村,同时,还有金山卫镇的东、南、西三个居委会和石化街道的东村居委会。

2015年 区文广局组织网上评选,金山卫方城遗址被评为金山区十大乡土文化符号之一。目前,卫城内还有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被列为市级历史纪念馆。同时还有诸如金山卫万寿寺和众多纪念园、陵墓、纪念碑等其他文、史古迹。

金 卫:

随着清初废卫改营和1726年设立金山县,金山卫军卫概念逐渐淡化,加上金山卫与金山县两个名称易混。1796年金山县城正式迁址朱泾后,朱泾之名开始被称为“金山”。这样,“金山”与“金山卫”两个名称也经常出现相混的现象。这两名称相混导致了又一个地域新名称的出现,就是“金卫”。

民国期(抗战结束后)开始,金山卫一度被简称为金卫,出现了“金卫乡”“金卫镇”等地名,新中国延续此名,直至1993年,时长近50年。1993年后,随着“金山卫镇”的启用,“金山卫”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不仅恢复其名,而且以行政建制将其固定下来,将永久地存在下去,而“金卫”将作为一个历史地名保留在史书中。

 

金山卫镇:

随着金山卫军卫概念的逐渐淡化并演变为地名概念,“金山卫乡”“金山卫镇”相继问世。最早在民国元年(1912年),时属松江县下设有“金山卫乡”。1937年日军入侵期间,中外报纸的报道均以“金山卫”为名。而后出现的几件事,即1972年国家选择在金山卫建石化总厂,相关文件均定名“金山卫”;2012年金山铁路开通运营,定终点站名为“金山卫站”,等等。分析其原因,盖因存续明朝始终、持续影响六百余年的军卫“金山卫”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文化符号,已经无法从人们头脑中抹去。且其独特的历史已不能也不应该消失,而应该永久地为中国人民铭记。1993年上海市批准建立金山卫镇,时任市委书记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为新成立的金山卫镇亲手书写“古城新镇”四字,明确了金山卫由军卫体制转变为行政建制,自然而然成为一个永久性的地名概念。这个国家级的文化符号,将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而永久记忆下去。

2001年,金山卫镇和钱圩镇撤二建一,成立了现行新的金山卫镇。

 

 

第二部分:金山卫乡愁(文化基因)初探

 

  我们要寻找的乡愁,是一种乡土文化的基因。笔者的目标是寻找一下金山卫的乡土文化基因。

 

  大家知道,金山卫有广义和狭义之别,笔者经过近几年对卫文化的研究认为,一个地区的乡愁(文化基因),存在着大同小异的现象,从基层的村、镇到区(县)、市(省),概莫例外。但从实际操作的要求来看,寻找乡愁(文化基因),却必须以基层为单元。有鉴于此,我们不妨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是说把广义金山卫的乡土文化基因的“大同” 找出后,再找出自己所在村、镇的突出的文化基因,以此来有针对性的改造自己的家乡。正是出于这一考虑,笔者提出下列 两点建议,让我们一起来投身到振兴乡村的 队伍中 。其中第一条是寻找广义金山卫的乡愁(乡土文化基因),第二条是寻找各自家乡千差万别的乡土文化基因。

 

第一条:

 

寻找出金山卫乡愁(文化基因),

(下文系笔者撰写的曾刊载于《康城春秋》总第30期上的文稿《上海市金山区康城文史研究会关于共同探讨“卫文化-金山乡愁”课题讨论稿》,这也就是本人寻找的广义金山卫乡愁的内容,仅供参考,同时也提请大家批评指正。

 上海市金山区康城文史研究会

关于共同探讨“卫文化金山卫基因”课题讨论稿(摘要) 

 

金山卫乡愁初探是鉴于我们经过近年来对“卫文化”的研究认为,“金山卫基因”体现在 英勇无畏(抵御外敌)”“艰苦奋斗(抗击灾害)”“天下一家(包容大度)三个方面,概括为6个字,就是“勇敢、勤劳、包容”

在广义和狭义金山卫研究中,我们发现,本地区人民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性格特征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本地区民众历史上长期饱受灾难和战争之苦,海难等自然灾害不断,改朝换代战事、倭寇袭击、军阀混战、日军侵略等战争等十分频繁。在长期的抗击灾难斗争和保家卫国战争中,尤其是在本地区祖先一代又一代开展以治水造田为中心的生产斗争中,在先贤们一脉相承的传承下,逐步形成了这种性格特征;另一方面,本地区由于地处沿海,长期来在反复的改朝换代、隶属交错变动、人员更新较多(海难等所致大量移民成分)等形成了一种包容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在比较浓重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中,包括本地的盐文化和渔文化中。其性格特征表现在本地区改革开放过程中,在来自五湖四海共相聚的环境中能和睦相处,融为一体,各地语言文化甚至中外文化互相渗透,交相辉映。在历史上,本地区人才辈出,科学家、书法家、出版家、收藏家、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等不胜枚举,其中本地籍在本地或去外地任职 ,外地人来本地任职、外地籍文人雅士来本地隐居、创业比比皆是,都反映出本地人的包容文化和性格特征。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把金山卫基因概括为勇敢、勤劳、包容”。

这种地方基因也正是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永远发扬光大的宝贵财富,这也是我们的灿烂文化,应当而且也必须永远传承下去。

2021年3月9日,本会就此课题已召开了本会部分老龄委委员座谈会,并邀请区文联副主席高风琴和本会会友朱春生到场指导。会场气氛热烈,发言争先恐后,每人各抒己见,讨论心平气和,力求达成共识拟把原文的“乡愁”改为“基因”。

现将该课题的初稿发给各位会员,希望大家一起来讨论,各抒己见,或在本群来电来信撰稿,让我们集思广益,共同来完成这一课题。

(鉴于这一课题经这次会议讨论后,已基本达成共识,)

 

第二条:

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到“振兴乡村”中,用各自家乡的文化基因加速建设或改变自己所在村、镇的面貌。

 

从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系列片所讲述的众多故事来看,绝大多数是以村、镇为单元来展开的,这就是一种示范。更何况,地域间虽有大同,小异却是千差万别的。再者,为了避开地域变动的影响,我们不妨以各自现在所在村、镇为基础来寻找各自村、镇的乡土文化基因。只有这样,才可操作,也有实际效果。如有一个人,或几个人,学习“记住乡愁”里那些有志于改变家乡面貌的人认真践行用家乡的文化基因改变了自己所在的村、镇,这就是笔者想要看到的。

 

  为此,笔者要郑重地建议(或倡议):请各位读者关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即中央四台每天晚上八点的《记住乡愁》节目,正在介绍全国各地一些村、镇如何寻找乡愁,寻找突破,统一认识,团结合作、努力创新,苦干实干,由穷变富,脱贫致富的经验和过程,以此用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今年一号文件关于振兴乡村的号召,把各自的家乡建设得更好、更美、更富、更有幸福感。试想,当全国乡村得以振兴之时,农民收入普遍得以提高之后,中国的面貌必将更加壮观,这一定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而这必定也是敬爱的习总书记心心念念想要实现的目标。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9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9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童心2024-04-22 12:03:05

    隔了一段时间,又见到了刚柔老师的博文,赞!

    举报

  • 冷艳2024-04-21 11:27:48

    康城文史研究会积极参与金山卫镇主题教育 开展微宣讲记事。刚柔老师微宣讲稿二个部分: 寻找家乡的乡土文化基因综合稿,和金山卫乡愁(文化基因)初探。经过仔细阅读,使我对金山卫历史加深了了解,笔者要郑重地建议(或倡议):请各位读者关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即中央四台每天晚上八点的《记住乡愁》节目,用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今年一号文件关于振兴乡村的号召,把各自的家乡建设得更好、更美、更富、更有幸福感,我认为很有必要,并且获益匪浅,谢谢刚柔老师倾情分享!赞!

    举报

    刚柔 谢谢冷艳老师关注并仔细阅读,予以好评鼓励 ! 这是一篇承上启下的文稿,因为我的交流连载都是从会刊中来的,而此文还未进会刊。 接着准备陆续发布23年进刊的卫文化文稿。敬请老师多予以指导。再次致谢!!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