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4年06月13号 07点 阅读 10691 评论16 点赞4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一辆绿色双杠自行车
我家的老物件中有一辆绿色双杠28英寸男式自行车,是母亲年轻时经常使用的。 可能有人会问,女同志怎么会骑这么高的男式自行车?原来母亲身高一米七十多,骑28英寸自行车脚正好能舒适地伸直。男式车三角架稳定性好,多了一根横杠更加结实,能驮重物。这辆车不仅是母亲的代步工具,还是她卖菜养家的家什,后座两侧一边挂一篮子菜,足足一百多斤。 抗战胜利的第二年,母亲嫁到唐家宅,和父亲一起种地卖菜维生。父亲性格内向,不善言表,母亲则性格开朗,善长与人打交道,所以卖菜的重任自然落到母亲肩上。 小时候,母亲常到麦琪路(现乌鲁木齐中路)卖菜。那里解放前是法租界,有钱人较多,讲究吃新鲜蔬菜。虽然距离我家较远,但为了多赚点钱养活全家老少三代六口人,母亲宁愿辛苦自己,舍近求远骑行五六里路,毕竟卖菜所得是当时家中主要经济来源。 为保证每棵菜新鲜可口,父母天不亮就起床,披着露水下地摘菜。摘完菜装好车,母亲顾不上吃早饭,便使劲蹬着自行车,驮两筐菜去售卖。麦琪路一带有很多点心店,母亲却不舍得花几分钱买个大饼或油条充饥,常常卖完菜回家吃泡饭。还好我家的蔬菜口碑好熟客多,有时运气好,早晨八点多母亲就能卖完菜回家。 1956年合作化运动开展后,父母都加入合作社参加集体劳动,再也不用自己骑车去卖菜了。 这辆绿色自行车闲置下来,而我也到了学骑车的年龄。当时我比较瘦小,个头跟这辆车差不多高。弄堂小路上,父亲扶着自行车后座,让我把右脚穿过三角架踩上右面踏板,然后双手握紧车把,眼睛向前看,左脚用力蹬,这样半踩半回慢慢向前行进。起初我掌握不好平衡,刚骑稳当了,父亲一放手,车子就像喝醉酒似的东倒西歪,常常连人带车摔倒在地。有一次小腿还被车链子划破,鲜血直流。但我不气馁,咬牙坚持练习,几天后慢慢掌握了平衡技巧,可以独立骑行了。学会骑车那天,我既开心又兴奋,从前唐家宅到后唐家宅骑了一圈又一圈,直到筋疲力尽骑不动才回家。 接着,父亲又带我到斜土路上练胆量。那时斜土路还是卵石铺筑的“弹硌路”,汽车很少,自行车也不多。大概又学了一个多星期,我终于可以在马路上骑行了。 自此以后,这辆车成了我的好朋友,骑着它去舅舅家走亲戚,帮父亲拉菜,驮着弟弟到医院看病…… 最远一次是骑行五六十公里到奉贤南桥买鸡。那是1962年初,刚刚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副食品还很缺乏,全部凭票供应。为了过好年,父亲带我去当时的上海远郊奉贤南桥买鸡。为了省下长途汽车票钱,我们分别骑自行车前往。父亲踩他自己黑色的那辆,我蹬母亲绿色的这辆。清早出发时天气晴朗,西北风微微吹着。我们一路向南正是顺风,脚上感觉很轻快。骑了4个多小时,中午12点多到达南桥镇。父亲领着我走进一家小饭店,点了回锅肉、蔬菜和两碗米饭。狼吞虎咽吃饱饭,我们来到自由市场。有好几个摊位卖鸡,父亲货比三家后挑了两只,又买了一些其他过年用的东西便启程回家。下午的西北风不再温柔,我俩顶着猛烈寒风,费劲蹬车。到家已是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更夸张的是,一路骑车奔波,我的毛料裤子屁股上磨出两个破洞…… 这辆自行车在我家“工作”30多年,见证母亲去卖菜养家的辛劳,见证我物质匮乏却依然温馨快乐的童年,见证普通百姓生活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巨大变化。 在那自行车还不很普及的年代,这辆高高大大的绿色自行车是那么重要,那么醒目,那么可爱。如今我也年过古稀,它成了我回忆快乐童年、温馨家庭、手足情谊、父母亲情最好的老物件。 |
信纸作者:太良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