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晚霞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吃面条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4月27号 07点 阅读 7823 评论7 点赞2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吃面条

朱岭

 

        面条是我国最大众化的传统食品之一,它制作简单,操作方便,价廉物美,经济实惠,且兼具饭、菜、汤于一体,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已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据史载,我国汉代将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晋代“煮饼”又名“汤饼”。“汤饼”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唐宋时代。《新唐书·列传·玄宗皇后王氏》中说:“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汁面,为生日汤饼耶!”由此看来,过生日吃面条,在唐代已有。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说,中国人到处都在吃一种绳子一样的东西,可见那时意大利还没有面条,否则他不可能将面条说成一种绳子一样的东西。当然后来意大利的面条异军突起称王称霸,可与我国的面条并称面条之国;但中国面条的种类要比意大利多得多。

        “一碗米饭千种面”。弱如春绵白如秋练的面条品种繁多:汤面、捞面、卤面、挂面、拉面、油拔面、刀削面、空心面、奥灶面、云吞面、过桥面、盖浇面、凉拌面、龙须面、方便面等,成为专门独特的食品门类。我国各地也都有面条的品牌:先以北方论:郑州烩面、延吉冷面、兰州拉面、济南打卤面、山西刀切面、河南鱼焙面、襄樊牛杂面、北京炸酱面、新疆拉条子、岐山臊子面、河南羊肉烩面、陕西油泼面等等;南方呢?也不遑多让:上海阳春面、镇江锅盖面、常熟蕈油面、苏州的过桥面、杭州片儿川、昆山奥灶面、南京的皮肚面、武汉热干面、重庆小面、广东云吞面、泰州鱼汤面、四川担担面、贵州肠旺面、广东云吞面、福建的伊府面、港式车在面、台湾担仔面、清真牛肉面等等。当然改革开放后,国外的名牌面条也深入我国,如日本的味千拉面、美国的加州牛肉面、意大利的通心粉等等,共同构成了面条世界的丰富多彩。也许最有魅力的是1958年由日本人安藤百福发明的速食方便面,这一发明最大的贡献是以一种建筑上的“预制件”方式而大大地省略了面条的烧煮时间,从而深受人们欢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泡它。这些面,各有味道,各具特色:康师傅、福满多、东三福、好劲道、统一100、面霸120、五谷道场等等,笔者难以“面面俱到”。总之,面条,有条有形;面汤,有滋有味;面浇头,有荤有蔬。

        记得我小时候吃面条,大都吃经济实惠二两粮票、0.12角钱一碗几点猪油花、几丝葱绿、一抹春光的阳春面。旧时有句流传语:学做上海人,先吃阳春面。可谓大道至简。阳春面又叫“清汤光面”,指不加任何浇头的汤面。后因商贾忌讳“清”“光”不吉利字眼,有好事者取古乐曲名《阳春白雪》的“阳春”二字,故而改名为“阳春面”。一碗好的阳春面,最好是头汤面,即营业后清水所煮的第一批面条;还要做到“三烫”,即汤烫、面烫、碗烫。吃了带了汤、沾了汁、入了味,晶莹透亮,入口滑爽的面,让人大呼过瘾。看着师傅和面、揉面、擀面、切面、铺面、下面、捞面、过面、入碗、上汤一气呵成,那才叫“一条龙服务”呐!好的面条,擀得长,拉得细,切得匀,煮适中,挑在筷头上筋道得晃晃悠悠像在舞蹈。一碗上佳的阳春面要从面汤、面身、面浇头来考量。面汤要鲜美、醇厚;面身要筋道而软硬兼施;面浇头自然要口可而能遴选。面端上桌来,一根根面丝整齐得就像美人甫梳过的青丝,一根不乱,丝丝入扣,根根漂亮,看着就馋人,闻着就香人。当然功夫在汤里,还在下面条的水平上,师傅用长竹筷不停地将锅里的面条挑散、翻开,使其不黏连,还要掌控好时间和火候。那汤当然不可能是清汤寡水的,一般都用肉骨头汤,碰到天花板会遇到鸡汤。面里还会加些许温润如玉的猪油。汤水要纯,要鲜,这样才能使一碗阳春面味道鲜美可口。面条当然要下得不能太硬,也不能太烂,要恰到好处。所以,尽管清水光汤的,还是“呼噜、呼噜”吃得痛快淋漓,啖得大呼过瘾,真乃闻名不如见“面”!当然,最不容易下坏的面是“头铺面”,即第一锅面,因为第一锅面的面水是最清澈、清爽、清冽,没有下了多铺面之后的混混浊浊、黏黏乎乎。记得陆文夫在《美食家》里写一位精于吃面的朱先生,每天清晨第一个到苏州朱鸿兴面馆,为的就是吃上一碗齿颊留香的头汤面。

        面条除了当作日常的主食之外,还是特定纪念日、特定时间节点的隆重食品。犹记得当年我们亲戚好友居住在同一个院子时,只要某家老人吃长寿面,或者谁家添丁生子,或者谁生日吃面,按“邻舍碗对碗、亲戚篮对篮”的规矩,那么这一家人,总会端一碗给左邻右舍尝尝,这叫“喜面”,也叫面面(绵绵)不绝。而受惠的一家则不会空碗还过去,总在碗里放些食物回礼,这叫“碗对碗”,体现的是“情对情”浓浓的邻里之情。

        我亦喜欢吃兰州拉面,嚼劲十足。那个“拉”字,古称“抻,千万情丝,拉拉扯扯了上千年。正宗的兰州牛肉面讲究“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悦目色彩。不过,要让面条更筋道,他们要提前和面擀面。擀面,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讲究手光、面光、盆光,不能到处是粘着的面,并要让面静置一晚,这个过程叫发面和醒面。醒过的面,就像被唤醒似的,变得柔韧,做出来的面条筋道,不腻黏。当我步入兰州拉面馆,但见穿白衣、戴白帽的拉面师傅,拿起一坨面团,揉成蛇一样连绵横亘的一长条,然后用力抖动着双手,左甩右拉,上提下压,提溜起来拧成麻花状,滴溜溜转,仿佛杂耍一样,之后执其两端,奋力上上下下地甩动叫溜,形成抛物线型,越甩越长,越甩越细,面条的总长度呈几何级递增,拉抻到不可再拉抻,就将长长的面条再折成两股,两股再折成四股,八股、十六股……直到成白丝带之后掐去两头,朝脑后一甩,犹如大闺女甩辫子,然后下锅。他在抻拉过程中,犹如在进行着活力四射的艺术表演,让我由眼馋带动了嘴馋。同时他不时地在洒了干面粉的台子上“嘭嘭嘭”重重地摔,如此可粘上干面粉,不至于让面缨络相连地粘连起来。总之,他将一坨面就那么揉、捶、打、扯,并用膂力的合力、巧力、弹力、甩力、拉力,左右逢源、上下拉抻,高开低走,直拉得又长又细、又匀又滑,就像一根根漂亮的蚕丝;继后,一段一段捏断了往沸水锅里放。故而民间有“一斤面,百斤力”一说,即在和面这道工序上要下足功夫。那白面,一样的粗细,一样的长短,一根根清爽如银丝,一丝丝似粉丝飘散在水里。师傅手持长筷,左右翻挑,拉拉扯扯,当面汤滚起,将溢未溢时,加冷水少许,顷而面汤又滚起,再添加冷水压下,如是再三,面熟矣。出锅后白似扬州干丝、匀似云南过桥米线、滑似宁波汤圆、韧似龙口粉丝。一碗面端在手,将油盐酱醋、葱花、香菜,夹些牛肉牛杂碎在碗里,仔细地搅拌均匀,让面条与佐料融化到包浆一样的成效,既享受了调料的酸、咸、鲜、香,又歆享了面条的绵、软、柔、滑、韧。包了浆的面,挂着汁,染了色,椒红、葱绿、酱紫、面白,勾引得喉咙咕咕地响,一筷子立即就戳上去了。拉面的好吃,在于“软而不烂,韧而不硬”,有弹性,有嚼头,有筋道,爽爽朗朗、利利落落,再加上牛肉与牛杂碎的肉香与葱香与香菜,故而成了我多年在外用餐齿颊留香的首选。

        “四方食事,不过人间烟火”。吃面一定要快,不能慢腾腾的,慢了就凉了、焉了,不筋道了;所谓“一烫顶三鲜”。最好是一口面、一口浇头、一口汤,方才味道全出。一筷子挑起面,上下淋着汤,左右溢着香,前后冒热气,吃着过瘾。另外,真正的好滋味往往在汤里,那些生姜、花生、香葱、紫菜、虾米、肉屑等,最后都麇集于汤里,越是底层的,味道越好,这叫“基础扎实”,所以,那口鲜冽的浓汤绝不能等闲视之,一倒了之,而必须吃光喝光,那才是最精彩的压轴戏。吃完面后发一身汗,擤鼻涕用掉小半袋纸,大快朵颐,分泌出快乐的多巴胺!

        民谚有“冬至馄饨夏至面”和“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习俗,北方的打卤面、炸酱面、凉面,南方的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等等。因夏至新麦已收获,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昔日上海滩大亨杜月笙说过:人生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情面。他所说的真正含义是面条以外的“面”。如今,虽说面馆比比皆是,“面”目亦繁多,但是,真正能够如广告词中写的“面对面的关怀,面对面的爱”,吃到价廉物美,让人流连忘返的面条还是不多的。大都是面条虽可口好吃,然价格却扶摇直上。据说,上海裕兴记面馆的招牌面“蟹粉拌面”和“虾仁拌面”要卖到138元一碗。窃以为,不就是一碗普普通通的面条吗,何必卖成高档的贵族价格呢?!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海上夕阳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8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8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豆腐脑2025-04-29 14:51:21

    不错

    举报

  • 朱 岭2025-04-27 21:28:30

    谢谢徐建国老师的美言与鼓励!

    举报

  • 徐建国2025-04-27 19:22:04

    最喜欢看朱岭老师的文章,用心用情,知识性、趣味性,还富有生活的情趣。

    举报

  • 徐凤平2025-04-27 15:01:17

    还是雪菜肉丝面最好吃。

    举报

  • 杨克元2025-04-27 10:25:30

    知识性、趣味性与现实思考于一体,展现了面条的独特魅力与生活韵味。

    举报

  • 家在闵行2025-04-27 08:55:20

    南米北面,中华食文化重要组织部分。好吃,人人喜欢。

    举报

  • 嘉敏2025-04-27 08:37:17

    面面相觑、面面俱到…吃过无数种面,记忆最深处的是那时的阳春面、菜汤面!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