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4月22号 07点 阅读 10822 评论13 点赞4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冲破疾病阴霾,拥抱健康晚年 唐德华
在当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浪潮正汹涌而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 ,并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岁月如刀,当华发悄然爬上老人的鬓角,他们的身体就像运转多年的老旧机械,逐渐老化,机能衰退。各类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如同隐匿的幽灵,悄然笼罩着老年群体,给他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面对这些疾病,部分老人内心产生了恐惧、逃避等负面情绪,变得愈发敏感脆弱,这些消极心态严重阻碍了他们迈向健康生活的步伐。 我的一位医生老友,在步入老年后,频繁受到反胃问题的困扰。凭借多年从医的敏锐直觉,她起初将怀疑的矛头指向了消化系统。一次大学同学聚会上,邻座的消化科专家在了解她的症状后,建议道:“不妨查查心脏,做个心脏造影。”老友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果不其然,她的心脏冠状动脉严重堵塞,其中一根的堵塞程度竟超过了90%。随后,她入院接受了支架植入手术,成功排除了这一危及生命的健康隐患。正是因为她对身体细微变化有着敏锐的洞察,并且行动果敢,才为自己的健康赢得了生机。 然而,并非所有老人都能像老友这般理智。在我们身边,因患者本人或家属消极应对疾病而导致的悲剧并不少见。我们机关有一位退休女同志,在一日晚饭时,突然脸色煞白,直呼“胸闷难忍”,紧接着“扑通”一声摔倒在地。面对这突发病情,她的丈夫因慌乱与恐惧,没有第一时间拨打120送医,而是联系女儿开车送医。这一犹豫,让老人错失了黄金抢救时机,最终未能获救。我们网宣队的一位老同志,平时精神矍铄,每天坚持走路上万步,但心脏却多次出现问题。可他宁愿默默承受病痛,直到胸闷得连躺下都困难,也不肯去医院。幸好第二天他儿子坚持将他送往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他的一根心脏血管堵塞达90%。好在及时进行了支架手术,才转危为安。疫情期间,网宣队的另一名队员在感染新冠后连续高烧数日,却仍固执地拒绝前往就医,在家拖了整整5天,病情恶化转为白肺,最终遗憾离世。身为年逾古稀的老人,我也曾秉持保守治疗的观念,总想着靠吃药就能化解所有病痛。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悲剧,如同当头棒喝,让我深刻认识到,必须改变这种错误观念,克服内心的脆弱,绝不能讳疾忌医。 还有少数老年人拒绝体检,觉得“身体好坏上天注定”,认为体检若查出毛病反而徒增烦恼。但实际上,定期体检就如同为健康装上了“预警雷达”,能够及时察觉疾病的早期症状,为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正如一位医学专家所说:“老年人对疾病的正确认知是治疗的关键一步,了解疾病的成因、症状和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他们的恐惧心理,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正确的认知,是打破疾病恐惧的关键。老年人可以通过参加健康讲座、阅读医学科普资料等方式,将疾病“去神秘化”。当他们知晓高血压能通过规律服药和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有效控制时,对疾病的未知恐惧便会逐渐消散。同时,家人也应给予老年人充分的情感支持,用耐心的倾听与温和的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非独自面对困境。 广大老年朋友要及时调整心态,把身体不适视为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告诉自己“我可以战胜疾病,我的身体正在慢慢恢复”,以此增强内心的安全感。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尤其是突发严重症状时,务必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千万不要有丝毫拖延。为了以防万一,还可以提前将医院联系方式设置为紧急联系人,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求助。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医院也应进一步积极作为,努力打造老年友好型环境。在硬件设施方面,铺设无障碍通道,摆放舒适的休息座椅,方便老人行走和休息;在服务流程上,简化就医步骤,安排专门的助老就医引导员,为老人提供贴心的服务;在医疗技术上,加大投入与研究,引入先进设备,促进多学科携手合作,提高重疾治愈率和重大手术成功率,为老年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在治疗过程中,老年人应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切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如果对治疗方案有疑问,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同时,积极与其他病友交流治疗经验,从他人战胜疾病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增强自己战胜疾病的信心。 面对疾病,老年人切不可消极等待、盲目抗拒,而应秉持积极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勇敢地去应对,全力守护自身健康。这不仅需要老年人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家人的关心陪伴、社会的支持以及医疗机构的专业保障。让我们携手共进,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健康、安全、温暖的晚年环境,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充分沐浴健康的暖阳,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愿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岁月的长河中安享幸福晚年,在健康的陪伴下,走过人生的每一段美好时光。 |
信纸作者:太良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