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4月26号 07点 阅读 5008 评论9 点赞2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画里宏村 朱岭
2018年4月18至20日,我在游览了大名鼎鼎的安徽黄山之后,前往宏村观览。皖南山区的古村落众多,除却宏村外,还有西递、南屏、关鹿、儒村等,皆具有徽派文化特色。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此村庄居民大多姓汪,祖籍是婺源。据《汪氏族谱》记载,当时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更名为“宏村”。宏村位于徽州六县之一的黄山市黟县东北部,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深受徽州文化的浸淫。宏村青山缭绕,秀水怀抱,清渠绕户,高墙重门,古宅典雅,民风淳朴,美景天然。宏村人是标准的生活在“白墙黛瓦马头墙”之中,现存明清建筑158幢,马鞍形的粉墙和像新月似弯弓若蛾眉如括号的鱼鳞瓦,充满了文化情怀和诗情画意。一栋栋古宅建筑鳞次栉比,一户户庭院人家隔邻相望,一条条古街幽弄蜿蜒逶迤,一幢幢翘角飞檐“品”字轮廓的马头墙高低错落,体现了浓浓的徽派建筑特色。
甫入宏村,迎面而来的便是湖水湜湜流,暗流默默涌的一泓碧水,犹如两只合围在一起臂膀,环抱着古村落,这便是南湖。整个宏村“街衢依河而建,居民临水而筑”,在一汪湖水的映衬下,优美典雅又不失风情万种,安静祥和又不失灵韵悠长。那些曾经恢宏精美的古典建筑,如褪去浮华的女子,雾岚作纱衣,用一种古老的矜持,向游人昭示着她独有的魅力。
湖上有一座小小的“画桥”,又名平阳桥,取自清朝乾隆年间宏村青年诗人汪彤雯的诗作《南湖春晓》:“无边细雨湿春泥,隔雾时闻水鸟地啼;杨柳含颦桃带笑,一边吟过画桥西。”画桥,远眺如一弯弧线,近瞧似一钩弯月,在水上摇曳生姿,光彩照人,夺人眼球。顺着湖水观看,便看见了蓝天,看见了白云,看见了莲花,看见了宏村建筑的倒影,看见了宏村的人。 我在宏村所见到的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发现操着本地口音的人不多,走街串户的小贩也不多,旅游者不少,而更多的是坐在水边的写生人,大多是美术系的学生,有的是知名和不知名的画家。三三两两、零零落落,他们坐在树荫下或南湖岸边,支着画板,拿着画笔,弓着腰身,描摹勾勒,涂鸦画彩,将青山碧水和湖光十色,纳入画中;将湖边人家和周围美景,描入画板。诚证明:此地乃景色怡人、风光旖旎、画里水乡、梦中桃花源也!故而,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难怪有十来部电影在这里取景拍摄。
穿过桥,沿水边甬道走到尽头,便是宏村的入口。边走边聆听着导游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地热心介绍:原来宏村最初是为避难而建。南宋末年,江山晦暗,风雨飘摇,汪氏率族南迁,见此地依山傍水、青山绿水、地势优渥,遂挖湖引流、开山取石,筑屋十三间,是为宏村之嚆矢。徽州素有“四门三面水,十姓九汪家”之谓。宏村便是著名的汪姓聚集地。明清时期,一代徽商崛起,汪氏一族大展宏图,经商、科举、名望日隆,于是乎,广置良田,修缮祠堂,扩建宅邸,一时成为徽州的商业文化中心,便为今日之画里宏村、富裕村落,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可从他们古代流传下来的顺口溜中窥见一斑:“前世未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同时也说明了徽州人的开放意识、独立意识,更证明徽州人的追求,或经商,或读书,或做官,锐意进取,发愤图强的骆驼精神,从而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徽派艺术和徽州文化。
我蹀躞于宏村的几条幽深的小巷,那青石板的小路,那黛瓦粉墙的老屋,那风雨剥啄的围墙,那长满青苔的角落,让我仿佛置身于远哉遥遥的远古时期。村中古宅连艮,旧厦栉比,石墩斗拱,檐牙高啄,布局紧凑,错落有致,建筑精美。那些镶嵌着古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石雕比比皆是,栩栩如生。无怪乎这里流传着“无宅不雕花”的美誉。以它们饱经沧桑的古旧、古朴、古雅、古貌,刻录着这里曾经的荣耀与辉煌的历史。令人不仅想起了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村里典型的建筑:南湖书院、树人堂、桃源居、敬修堂、德义堂、碧园等一大批独具匠心、精雕细作、古朴典雅、意趣横生的明清古民居,多达140余幢,历经了870年的苍桑,经受了风雨的磨练,至今保存完好。在宏村的古宅厅堂中,悬挂着许多古楹联,文采斐丽,佳构琳琅,溢满书卷气,让人感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一股钟毓灵秀之气扑面而来。诸如“继先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只读唯耕”“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等等,这些楹联对偶工整,寓意深刻,描绘了主人世辈传承的立家之本与修养之术,陶冶着宏村人的性格,涵养着他们的人格,导引着他们的人生航程,充当着他们人生的座右铭。从这些楹联中,可以看出宏村人的文化底蕴,人生哲学。这里透着精、气、神,旺着人、文、物,有着情、韵、景,是徽派文化的结晶。难怪,在宏村400多户人家、千多人口中,在明清两朝竟出了28位进士,当今每年也出好多个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被称为“牛胃”的月沼池,(曾作为电影《卧虎藏龙》的取景地),像半个月亮落在这个古老的村落的中心。据说设计月沼时,以“花开则落,月盈则亏”而开挖成半月形,便有了歌曲中的“半个月亮爬上来”之美。以半月形水塘——月沼池为轴心,周边密密匝匝围以住宅和祠堂,形成一种强大的内聚性与向心力。履屐水边,其沼池波平如镜,四围青石铺地。沼池周遭,乃鳞次栉比、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很水墨、很写意地倒映在一汪明镜里,与重云堆垛的晴空共相影涵,颇有迥出尘界之感。在月沼和徽建之间,形成一条并不宽绰的青石板路,此即游人和村人共享的亲水空间。月沼与南湖,一内一外,形成了宏村在粼粼碧波上的梦里水乡之美景。
宏村,一砖一瓦皆为史,一草一木总关情。它让我观赏到了一座露天的徽派文化建筑博物馆和一个典型的中国梦里乡村美画卷!难怪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于2000年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贝聿铭大师给予极其高度的评价;获奥斯卡奖的《卧虎藏龙》影片曾在此取过景。
|
信纸作者:海上夕阳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