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4月28号 06点 阅读 9233 评论9 点赞2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净齿图》莫高窟第159窟南壁(中唐) (浦江客读史276)
【浦江客读史】从“嚼杨枝”说刷牙往事
——“衣食住行古今谈”之十二:刷牙
初看到网上介绍的敦煌第146窟的壁画中,一位僧人用杨枝刷牙的图画,非常好奇。以后又据资料知道,敦煌莫高窟至少有14个洞窟的壁画上,都有弥勒经变图,即“净齿图、“含漱图”。这两幅大型壁画描绘的是外道皈依即僧侣们受戒之后的洗发、剃头、刮脸、揩齿、漱口等净身卫生的情景。
从《净齿图》中可以看到受戒者在剃过头之后,为了清洁牙齿,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瓶,用右手中指在揩他的前牙。从《漱口图》可见受戒者在揩过齿之后,左手持漱口瓶,瓶口对向嘴,仰面朝天,背部向后,正在进行漱口的姿势。敦煌第146窟的壁画中,有一位僧人将杨枝嚼软,蘸上牙粉刷牙。莫高窟159壁画中,一位男子蹲伏于地,右手食指在涂抹牙齿,左手手中握着杨枝。
这些图画生动地展示了古代僧人“净齿”的场景,弥足珍贵。
相传,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布教,围绕在周围的弟子们口臭相当严重。于是释迦牟尼开始劝说人们重视清洁牙齿,并教弟子们如何用树枝制造刷牙工具。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揩齿法”也传到了中国。唐朝医书《外台秘要》具体记载了这种揩齿法:“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意思是说将杨柳枝的一头用牙齿咬软了,再蘸上少许药粉,用来刷牙,这种刷牙方法也被称为“杨柳枝揩齿法”,所用的杨柳枝又叫作“齿木”。
“齿木”又名“杨枝”,所谓“杨枝”,一般说法是杨柳树枝。按佛教律典《五分律》说法,有五种木不应当嚼:漆树、毒树、舍夷树、摩头树、菩提树,“余者听嚼”。还有一说:“佛齿木树,实非杨柳”,“嚼齿木时矣,亦有用细柳条”。据传统的说法,嚼“杨枝”非常有益于卫生,“嚼杨枝有五种功德:一者消食、二者除冷热、三者善能辨味、四者口气不臭、五者眼明’。在今天的医学知识来看,“嚼杨枝”以“净齿”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杨树枝含有水杨酸,有解热消炎、软化角质作用,通常用于顽癣疮毒、湿疹及跌打损伤等,对保护牙齿有医学价值的。
(上图)敦煌第146窟的壁画,一位僧人将杨枝嚼软,蘸上牙粉刷牙,用杨枝揩牙。
(下图)敦煌第196窟的壁画,一位僧人正用手指揩齿。
其实,我国口腔卫生保健有悠久的历史。在三千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疾口、疾舌、疾言、疾齿等口腔疾患的记载。《诗经》中有“齿如瓠犀”以形天人。曹植的《洛神赋》有丹唇外朗,皓齿如鲜”之句表示红唇之间露出了洁白的牙齿。《礼记》中记载有“鸡始鸣,咸盥漱”的洗漱习惯方法。公元前2世纪,就已记载“张嘴睡觉,饭后不漱口皆生虫牙之源本”的语句。汉代已有了像龙爪一样的金属牙签。辽代已有用象牙做柄的植毛牙刷。
至于敦煌壁画中《弥勒经变图》里的“揩齿图”、“含漱图”展现的“净齿”方法,古代亦有民间普遍使用的记载。如用手指揩齿,我国最早在南北朝时就有“揩齿”字句的记载。梁代刘峻撰写的《频苑》中写道:“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术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份同烧煆,研煞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髭冀黑,谁知世上有仙方。”唐代逊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公元652年)中提到用“盐汤揩齿叩齿”的方法,谓:“每旦以一捻指盐内口中,以暖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口齿即密牢。”王焘《外台秘要》(公元752年)中记载有“升麻揩齿方”,说:“升麻半两,白芷、蒿本、细辛、沉香各三份,寒水石水分研,右大味,掰筛为散,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
漱口“净齿”的办法更是盛行于世。苏东坡在《东坡集卷》中谈到茶水漱口防龋齿的问题,他说:“吾有一法,常自珍之,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不知,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浸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挑剔也,齿便漱濯,缘此渐坚密,蠢病自己,然皆用中下茶,其上者自不常有,间数日一啜,亦不为害也。”现代口腔医学已证实,茶叶中的含氟量较高,对于防龋才有一定效果。古人用的漱口水也是五花八门。如用酒和明矾水等漱口,据说明矾水能有效预防口疮。现代社会确实也有将明矾水加橄榄用于漱口的,可以祛除口臭。最常用的是盐水,不光用盐水漱口,还能用盐擦牙,元代曾提倡用盐和生姜做牙粉,睡前咀嚼刷牙的方法。《红楼梦》里贾宝玉有每天清晨用盐擦牙的习惯。盐的确有杀菌消炎的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牙周疾病和牙龈出血。
(上左图)唐朝时期的牙香、牙粉(上右图)松脂和茯苓晒干后碾压成碎沫的牙粉
(左下图)香料和药材混成磨成的粉末和熬制的蜂蜜搅拌成的牙香。
(右下图)北宋时期用各种香料和药材制作而成的牙香。
说到植毛牙刷的发明,那可是中国在口腔卫生学方面的一个伟大贡献。据史料,中国在辽代已有了植毛牙刷。欧洲17世纪使用马尾制造的牙刷,是在1722年,比我国晚了700年。到了宋朝,中国终于出现了真正的牙刷,叫作“刷牙子”。宋人周守忠在《养生类纂》中记载:“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最初的牙刷多是用马尾毛制作的,一寸多长,置于牛角之上,其形状跟现代的牙刷类似。不过,宋朝比较缺马,马尾较少,用来做牙刷成本太高,所以市场上常见的牙刷不一定都用马尾毛制作,也可能是用猪毛制作的。宋末吴自牧在《梦粱录》里回忆,南宋时期杭州已经有人专门开店卖牙刷了,看来刷牙在南宋已经比较普遍。南宋医书《严氏济生方》中还有“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无一切齿疾”的记载,这是"牙刷"一词的最早记载。
古人刷牙并不是用牙刷干刷,而是和现代人用牙膏一样,要在牙刷头上蘸清洁剂。这种牙齿清洁剂有膏和粉两种,其成分包含皂角、生姜、升麻、地黄、旱莲等中草药,可能会再放一些盐。宋朝时,还发明了一种牙刷和牙膏的结合品,叫“牙香筹”。用香料和药材制成固体清洁剂,固定在牙刷上,用牙香筹反复清洁牙齿,然后再漱口。这种牙香筹可反复使用,而且携带方便,是古代人旅途必备之佳品。但由于造价较高,一般民众难以承受。
明代医圣李时珍对口腔卫生和预防也有所阐发,他认为“旱连草叶用青盐炒燋揩牙,乌须固齿”、“石燕子揩牙,坚固止血痛及齿疏”、“川椒煎干揩牙,永无齿疾。”并指出龋病都有嗜好甜食,甜食可损伤牙齿。清代慈禧、光绪也有自备的预防牙病的漱口及固齿方,其药组成有盐、石膏、大黄、明矾、川椒、肯碎补、旱莲草、当归等,其防牙病的原则是:清泻肯火,凉血止血,杀菌解毒,益肾固齿。
(上图)江西南昌出土的剔牙用工具——牙签。(左中图)牛骨手柄牙刷
(右中图)柳枝牙刷。(左下图)河南杞县出土的骨制品牙刷(右下图)北宋虎骨牙刷
从古老的敦煌壁画中的“揩齿图”和“漱口图”,可见我国曾是一个重视口腔卫生保健的国家。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优秀的口腔卫生保健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普及。在近代,口腔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直到现代,随着口腔医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口腔卫生保健才又重新受到广泛关注。我们需要让更多人认识到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弘扬优秀的口腔卫生保健文化。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赞美牙齿洁美的语句,《诗经》有“齿如瓠犀”,形容美女的牙齿像瓠瓜的子一样洁白整齐;《庄子》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把牙齿比作整齐排列的贝壳,表现牙齿的洁白整齐;《楚辞》有“朱唇榴齿,嫭以姱只”,形容美人嘴唇红润,牙齿像石榴一样整齐美丽。但愿今天的国人尤其是我们的下一代,都能有一口好牙,吃嘛嘛香,让中国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转发青年理论小组还立老师的点评:远古先民咀嚼杨柳枝时,或者不曾想到这种祛除口秽的本能动作,串联起的不仅是牙齿保健的历史,更是一个民族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与对健康的智慧认知。从杨柳枝到如今的电动牙刷,工具在变,不变的是对齿健人安的永恒追求。当孩子们开始养成每日刷牙的好习惯,社区里的老人主动咨询牙齿保健知识,这些不仅是医学进步的成果,更是文化传统的延续。我们手中的牙刷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文明传承的接力棒。传承的是祖先对生活细节的讲究,守护的是吃饭咀嚼背后的生命质量。在曹老师的笔触如同一把精巧的牙科探针,在“嚼杨枝” 的碎屑里剔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让古老的智慧照进现实,让健康和美丽成为跨越千年的生活底色,为曹老师《从嚼杨技“说刷牙往事”》的佳作点赞!@浦江客
浦江思源
非常感谢你如此细腻且深刻的解读!用牙科探针比喻写作视角,这个形容太妙了,瞬间让人感受到创作被读懂的喜悦。期待能与你和年轻人一起交流和创作,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从“嚼杨枝”说刷牙往事》一文以生动的笔触,图文并茂地梳理了人类口腔清洁史的演变,深化了古人对清洁的执着与创造力,展现了文明交融与智慧传承的魅力。这一历程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人类对健康生活的永恒追求。小小牙刷,承载的不仅是牙齿的洁净,更是文明互鉴的缩影与生活智慧的积淀。赞曹老师佳作。
浦江思源
非常感谢您如此用心的阅读和精彩的评论!您的点评精准地捕捉到了文章想表达的核心,古人用“嚼杨枝”等方式展现出的对清洁的执着,历经岁月演变到如今多样的刷牙工具,这背后是文明的交融、智慧的传承,更是大家对健康生活从未改变的追求。希望能再次与您在文字中相遇,也期待您更多宝贵的意见!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咀嚼有味全靠牙,齿间留香勤洗刷。小小口腔赛关卡,晨起寐前善待它。曹老师的佳作【浦江客读史】(276)《从“咀杨枝”说刷牙往事》就是当代口腔卫生的教科书,将病从口入的原委,谈古说今,给读者作了深入浅出的叙述。如今各大医院,特别是口腔专科医院,分门别类,将口腔医疗划分为口腔外科内科综合科,以及急诊科等,越来越精细化了,国外许多人都拥有私人牙医。充分说明了牙齿与口腔卫生对于人类是何等的重要。为曹老师佳作点赞!向曹老师致敬!
浦江思源
非常感谢您如此用心的阅读和评论!你的这首小诗太生动有趣啦!把口腔护理的重要性写得这么形象,点赞啦!希望未来和大家一起探索历史与生活中的有趣故事,也期待得到您更多的宝贵建议和指导!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进化是必然,前行不自满 人类,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宇宙中已知的最高级生物;一路走来,并不容易,经历过无数次自然灾害、其他种群的侵袭,甚至自相残杀;人类终于进化成现在的模样,所处的C位难以撼动;即使有无数的发明创造、人工智能,也都由人类衍生,听人类使唤;不用担心哪天会被取代,成为属下。 人类的进化,地久天长;不到250年国龄的城里人刚刚开化,尚不知东方文明如何灿烂,还以为那里只是乡下;人类生活细节的变化也难以想象,哪怕只是如今习以为常的刷牙;从“嚼杨枝”到用上牙刷,从茶水嗽口到用盐擦牙,熬白了很多代人的头发;诗经赞美过牙齿的洁白,却不知现在已能轻松地补牙、种牙。 进化是历史的必然,世间已留下璀璨的光华;今天的不可能,以后真不当啥;任凭别处怎么的不靠谱、耍花样,咱们一心做好自己的事情,砥砺前行,永不自满。 为曹老师的读史佳作《从“嚼杨枝”说刷牙往事》点赞!
浦江思源
非常感谢您用心阅读并留下如此精彩的评论!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刻,从人类进化的宏大视角进行延伸,让我深受启发!您提到的人类进化历程、文明对比,以及对未来的期许,每一处都饱含智慧与洞见。能得到您的认可和鼓励,倍感荣幸!期待得到您在今后的文字中继续交流和指导。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