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4月28号 06点 阅读 2173 评论0 点赞2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在传统观念中,养老往往被等同于生存保障,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如衣食住行的供给以及基本医疗的保障。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老年生活的期望正悄然发生转变,从单纯的 “养老” 迈向 “享老”,这不仅是理念上的革新,更需在实践层面实现全方位的跨越。
养老,长期以来主要解决的是老年人的生存问题。在许多家庭和社会体系里,养老意味着确保老人有饭吃、有房住、生病能就医。这种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但往往忽略了他们精神层面的需求。许多老人在退休后,社交圈子变窄,生活逐渐变得单调乏味,除了日常的家务与简单的休闲活动,几乎没有更多的乐趣与追求。长此以往,部分老年人陷入孤独、抑郁的情绪中,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享老,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倡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追求个人兴趣爱好,实现自我价值,享受生活的乐趣。享老意味着老年人不再仅仅是被照顾的对象,更是生活的主动参与者与创造者。例如,一些老人退休后参加老年大学,学习摄影、书法、绘画、音乐等,丰富了精神世界;有的投身于社区志愿服务,发挥余热,从帮助他人中获得成就感;还有的选择旅行,去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拓宽视野。这些活动让老年人的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真正实现了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要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社会层面,应加大对老年文化、教育、娱乐设施的投入,如建设更多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组织各类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活动等,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交与学习平台。同时,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满足不同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家庭方面,子女应给予老人更多的情感关怀,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支持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尊重他们的选择与决定,让老人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与支持。
从养老到享老,是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新定义,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只有当我们在理念上充分认识到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在实践中为他们创造条件,才能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人生的后半程,真正享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绘就最美“夕阳红”。(AI配图)
信纸作者:大海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