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8月13号 07点 阅读 13281 评论5 点赞2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 ——家庭教育公开课(五)学习感言 赵妙娟
2025年8月8日17时,由教育部关工委、首都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策划推出的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五期“家庭教育重要的是品德教育”准时开讲。该公开课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教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班建武和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李敏主讲。
专家核心观点 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品德是人生的“底色”与“根基”,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核心(“1”的存在),缺失品德,其他素养再高也失去意义。学校德育以课程为载体,侧重“教”;家庭德育以养育为核心,侧重“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孩子品德养成的支柱。
家庭德育的现实挑战 时代变迁带来代际差异:孩子成长于多元价值、物质丰裕的环境,更关注精神需求,家长若沿用“过苦日子”的思维,易产生情感隔阂。认知与实践偏差体现在:部分家长缺乏自律,过度追求孩子“听话”,忽视冲突中的成长价值,未能及时发现并支持孩子的闪光点。
家庭德育的实践方法 家庭教育要需聚焦本质,不仅是物理空间共处,更要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积累共同经历;减少包办替代,赋予孩子自主空间,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以培养责任与感恩;抓大放小,聚焦原则性问题,而非具体规范;践行双向奔赴,以平等思维适配孩子成长阶段,避免单向灌输。
家校协同的关键 家庭与学校在德育上有效配合,核心在于“价值观共识”与“信任基础”,避免理念冲突。家校需成为协同者,家长需多关心理解学校、老师的育人理念,学校需提升德育专业性,双方形成合力,通过信任纽带实现协同进步。
家长学习感悟与行动 品德认知再深化需提高 通过学习,家长深刻认同“品德是人生底色”,反思过去过度关注学习成绩,忽略品德对孩子人格的塑造作用。例如,高三家长反思需平衡学业与品德,关注孩子心灵成长,因为在高三阶段,正直、责任感比分数更重要。
家长意识到品德教育需从小抓起,贯穿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从幼儿园到高中)。品德如同“地基”,决定人生高度,就像“造房子打地基”,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稳定性,且品德教育需融入生活。
教育方式细反思需调整 家长认识到“看见孩子”的重要性:需“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思考,以平等的姿态理解孩子,尊重其独立个体地位,做耐心的倾听者,而非强加成人意愿(如“孩子自尊心强,尊重是沟通的前提”)。在行动上,家长将尝试走进孩子内心,通过有效沟通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实现共同成长。
言传身教重日常需践行 践行“言传身教”:家长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日常细节(如餐桌礼让、犯错担当)比空洞说教更有效。
家校协同很重要需合力 家长普遍认同“家校同心,育人更有力”,愿意主动配合学校德育工作,通过与老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如“班主任反馈孩子变化,家校共同引导效果更好”)。
本次公开课让家长深刻认识到: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人生的根基,需从小抓起、长期坚持,贯穿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从幼儿园到高中)。它不仅塑造孩子的人格,更能成为孩子应对学业压力、人生挑战的内在力量。家长应跳出“唯分数论”,回归教育本质,家庭德育需以爱为底色、以尊重为前提、以细节为载体、以陪伴为纽带、以实践为路径、家校协同方能为孩子铺就“走得正、行得远”的成长之路。家长要与孩子双向奔赴、共同成长,让品德成为孩子行走世间的坚实底气。
提供感言者97位学生家长名单: 陈芊妤、高睿媛、陈静好、邵钰成、陈伊一、宋幂绮、王子霖、张宸赫、王瑾奕、尤卓一、曹恩予、刘嘉辰、任天翊、沈梓馨、吴璟宜、姚明辰、聂昌梁、袁佳宜、张悦聪、张悦明、方若涵、刘诗蕾、仲欣仲爱、陈思捷、陈胤竹、郝修杰、沈子越、朱奕诺、朱秋予、朱乐熠、骆一宁、戴堇一、李可欣、葛予知、吕沁、闻雅、余歆妍、许洛菲、顾泽铭、李宣霖、阙凯文、陆曼遥、刘子萱、卢芊羽、郑佑甯、陆羽皓、李沐言、禹昊辰、李屹瑄、朱予茜、金乐轩、朱泓桦、庄予恩、赵阳毅、邓淳元、杨家文、高哲谦、蔡小雨、宋宁栅、苏子静、王子卿、金子麟、王安歆、李牧宸、张乐萱、张绎宸、孙昊泽、陆昱曈、郭奕笙、万茜、石子宁、蔡简文、蔡抒洋、汤伊诺、周怡杨、龚道煜、慈静涵、高瓴、郭昭离、韩梓阳、侯珂欣、姜宁毅、李沐萱、李诗嫣、刘昊琰、沈莫、施玥希、王嘉泽、王珺安、王湙航、王佑辰、吴心翼、项芊妤、杨堇一、于沐宁、袁艺涵、钟黇朗
|
信纸作者:杨克元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