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8月12号 05点 阅读 6729 评论4 点赞3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十年奔赴,拼出一条新路
图文:i金山
十年前,一群金山人在同学会后创建微信群,开启了名为“精灵家园”的公益之旅。十年来,他们足迹遍及云南、四川、新疆等地,跨越万里山河,累计捐赠超700万元资金物资,并促成300多名“上海爱心人士”与山区孩子结对帮扶。这支民间团队用持久的陪伴,帮助被贫困压弯脊梁的孩子挺起胸膛,不断增长的数字背后,是滚烫的爱心故事。
从“被上帝遗忘”到重拾笑容
2016年,在云南普洱市江城县嘉禾中学,志愿者遇见了15岁的向志伦。一次意外让他面部严重受伤,长期受到同龄人孤立和嘲笑。作文课上,他写道:“我不求能有什么幸运降临在我身上,我只求厄运离我远一点,再远一点。”这篇作文,被精灵家园的志愿者们带回了上海。
微信群里,几十位素不相识的志愿者们被这封作文击中,大家开始四处联系医院、筹集善款。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接手后,十几次大大小小的手术让小向的唇部有了很大的改善,期间,精灵家园的志愿者轮流陪护,像家人一样守护在病床边。由于经常在沪滇两地奔波,小向慢慢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温情和魅力,内心已然把上海金山当作他第二个故乡。
2023年,小向经过多年努力,成功被上海师范大学录取,微信群里的志愿者们也都满怀欣慰。小向也表示,“以后,我要在上海扎根,像他们一样去帮助别人。”
精灵家园志愿者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我们给予小向的,不只是手术费,更是他重新相信生活的勇气。”
七年书信照亮求学路
2022年1月16日,精灵家园收到云南普洱市墨江县团田镇结对女孩吴慧同学写来的一封信,她在信中这样写道:“在精灵家园的七年多时间里,我感受到了满满的爱意、满满的幸福、满满的温暖。叔叔阿姨,十分感谢你们雪中送炭的帮助。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坚守。”
原来,吴慧的家境拮据。父母在外打零工,家里年幼的弟妹要照顾,读书一度成了奢望。2016年,精灵家园为她牵起一条“上海连线”:一位上海教师袁琼丽成为她的“爱心妈妈”。
七年来,两人通过书信、微信一字一句建立起亲情般的联系。袁老师每月寄去生活费、学习用品,更在信中用自己的教育经验陪伴孩子度过无数迷茫的时刻。
2022年8月,吴慧接到海南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在回信中写道:“是你们让我相信,只要坚持,命运会改变。我的未来有光,因为远方有人为我点灯。”
这样的结对帮扶,十年间已有近300对。许多上海爱心爸妈与云南孩子结下“一生一缘”,有人甚至把结对学生带出大山看外面的世界,有人亲自陪伴孩子完成高考。上海精灵家园公益服务社党支部、理事长夏军说:“扶贫先扶志,陪伴是最好的养分。看着这些孩子一个个走进大学,我们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一张桌子带来的改变
2016年11月,精灵家园第一次走进四川大凉山喜德县牛洛组。志愿者们原以为自己已经见过贫困山区的艰辛,却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一排排破旧的土坯房,屋内昏暗潮湿,只有几张破床和堆放杂乱的衣物。冬日的寒风呼啸而过,孩子们却仍穿着薄凉鞋,脚上沾满泥土,衣服破旧不堪。
因为当地没有旅社,志愿者们只能借宿村民家中。有的夜里打地铺,有的直接在羊棚里过夜,吃饭时大家席地而坐,四周一片沉默。
返沪后,团队立即发起捐赠倡议,短短几天便筹得近3万元。再次回到牛洛组,他们为每一户家庭送去了冬帽、棉雨靴,也搬进了一张桌子和四把椅子。孩子们第一次坐在桌前写作业、吃饭,脸上露出了腼腆却灿烂的笑容。
“以前我们总说吃饭坐地上无所谓,可现在有了桌子,才知道坐下来吃饭是一件多么体面、多么开心的事。”一位村民这样感叹。那一刻,志愿者们意识到,公益有时不需要宏大的工程,一张桌子,就能让生活多出一份尊严,也能让孩子们的梦想有个安放的地方。此后几年,他们又为当地带去取暖设备、书桌、书本,用最朴素的方式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条件。
这样的故事,在精灵家园十年的历程中数不胜数。有人坚持七年给孩子写信,有人多次翻越高山去探望远方的“家人”,有人带动全家加入结对,一次次奔赴只为“让孩子笑得更好看一点”。
十年来,精灵家园累计18次奔赴云南、7次走进大凉山,建设图书室、改善饮水条件、创办儿童之家,还在上海持续开展困境儿童关爱项目。“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汇聚起来就是大爱的河流。”夏军说,“这些年看着一批批孩子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我们觉得公益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十年跨越山海,一条条爱心纽带,改变了无数孩子的命运。而在金山本地,精灵家园同样是一支有口皆碑的公益力量。无论是大型赛事、节庆活动,还是廊下镇“精灵益栈”常态化志愿服务,他们年均承接志愿服务项目数十场,为居民提供理发、修理、磨剪刀、量血压等贴心服务;在美食节、马拉松等活动现场,也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这份扎根本地、温暖邻里的公益热情,与那条跨越山海的爱心之路交相辉映,让爱在家门口延伸,也在远方生根。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