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浦江客读史】“红得发紫” : 写在官服上的制度史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8月18号 02点 阅读 8471 评论7 点赞2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中国古代各朝官服服色品级绘画选之一  (浦江客读史287)

 

 

【浦江客读史】“红得发紫” : 写在官服上的制度史

——“衣食住行古今谈”之十三:古代官服服色品级谈

 

 

       “红得发紫”是一句人人会用的俗语,用来形容某人红到极处、炙手可热。可若追根溯源,这四个字并非文人墨客凭空造出的俏皮话,而是一段写在官服上的制度史。古代官服制度是中国古代礼制与等级制度的重要载体,其演变贯穿了从先秦到明清的整个古代社会,通过服饰的颜色、纹饰、材质、配饰等元素,清晰标识官员的品级、身份与职能,是“明贵贱、辨等列”的直观体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红”与“紫”并置在权力坐标里,是在北魏太和年间的洛阳宫城——那里,颜色第一次被写进了官阶表。

        

       一、从《周礼》到洛阳:颜色写成的秩序

 

       先秦时期是官服制度的萌芽与形成阶段,核心是“礼”的制度化,服饰成为区分尊卑的核心符号。

       夏商服饰以“上衣下裳”为基本形制,等级差异主要通过材质(如贵族用丝帛,平民用麻布)和纹饰(如商代祭服绘有雷纹、回纹等)体现。商代已有 “祭服”与“常服”之分,祭服更注重纹饰的神圣性(如象征权力的龙纹)。西周通过《周礼》系统化官服制度,核心是“冕服”(祭祀礼服)。冕服的等级通过“冕旒”(礼帽前后的玉串)数量、“十二章纹”(服饰上的十二种纹样)的使用来区分。如冕旒,天子十二旒,诸侯九旒,卿大夫七旒,士五旒(或三旒),旒数越多等级越高;再如十二章纹:日、月、星辰(象征光明)、山(象征稳重)、龙(象征变化)、华虫(象征文采)、宗彝(象征忠孝)、藻(象征洁净)、火(象征光明)、粉米(象征滋养)、黼(象征决断)、黻(象征善恶分明)。仅天子可使用全十二章,诸侯、卿大夫按等级递减(如诸侯用九章,大夫用七章)。此外,常服以“深衣”(上下连属的长袍)为主,等级通过颜色(如玄色为尊,象征天)和配饰(如玉佩、绶带)区分。

       周人“以五采章服以辨贵贱”,但只规定了“青、赤、黄、白、黑”五色应天,并未把颜色与官品铆合。直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全面汉化,才第一次在诏书里写下:“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一条诏令,把彩虹裁成了阶梯:紫在最顶层,绯(即大红)在其下。自此,颜色不再是审美,而是权力刻度;官袍一上身,尊卑立判,奠定了后世“服色定品级”的基础。

 

 

唐代官服服色品级示意图:三品以上紫袍、四品深绯、五品浅绯,

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豆包绘图,仅供参考)

 

 

       二、唐长安的“色谱”:紫、绯之间的天堑

 

       隋唐是官服制度的成熟期,形成了“礼服~常服”分明、等级标识系统的制度,影响后世千年。规定礼服冕服简化,仅用于祭祀。沿用周代冕服,但范围缩小(仅限皇帝、亲王、三公),但十二章纹使用更严格(如皇帝全章,亲王九章)。规定常服服色定品阶,纹饰显尊贵。唐代官服以“袍衫”为核心,搭配幞头(头巾),等级通过颜色和纹饰双重标识。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颁《衣服令》,细化到极致:三品以上紫袍、玉带、金饰剑;四品深绯、五品浅绯,皆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鍮石带。长安城的早朝因此成了一幅流动的色谱:紫、绯两色隔开的,不只是品级,更是政治生命的天花板。史家统计,唐宪宗朝三品以上职事官不足五十人,而五品绯袍者近千——紫与绯之间,是九成官员一辈子跨不过去的龙门。

 

       三、“赐紫”与“借紫”:当制度被皇恩撑破

 

       紫色既为至尊,皇帝便以“赐紫”示殊宠。唐代的服色制度是官僚体系等级的直观符号,以服色定品级是其核心,而“赐紫”是皇帝打破这一规则的特权。如开元年间的张九龄,官居正四品下,本应着绯,无缘紫袍,却因草诏称旨,玄宗“特赐紫衣、金鱼袋”(金鱼袋是三品以上官员的配饰)。这本质是皇权对制度的“破格”—— 用超越品级的服色,彰显对臣子的殊宠。对官员而言,“赐紫”不仅是服饰的变化,更是身份从“常规序列”跃入“皇恩特批”的象征,因此,“长安士子一时羡煞”,传为“从绯入紫”。此时的“赐紫”仍是稀缺资源,其价值正源于对制度的“适度突破”:既不破坏制度的整体框架,又通过“例外”强化了皇权的至高性。

       晚唐以降,战乱频仍,赏赐泛滥,甚至出现了“借紫”——节度使出征,先借紫袍以威众,回军再缴。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时代背景深度绑定,晚唐藩镇割据,节度使需快速建立权威以统御部众。紫色作为皇权象征,能瞬间强化其“代天行事”的合法性,起到“威众”效果。同时,此时中央权威衰落,常规服色制度已难维持。“借”而非“赐”,既体现中央对地方的妥协,也反映资源的匮乏 —— 连“赐紫”都难以常态化,只能 “临时借用”。紫色由此从“稀缺恩宠”变为“可临时调用的工具”。

       这两种现象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即唐代的服色制度已成为是皇权运作的“弹性工具”。盛世时,它是等级秩序的守护者;乱世时,它是权威苟存的遮羞布。而紫色始终是那根线,一头系着官僚对皇权的仰望,一头牵着皇帝对官僚的控制,哪怕线已松弛,其连接的意义仍未断裂。

 

 

中国古代各朝官服服色品级绘画选之二

 

 

          四、“红得发紫”:一句俗语的凝结

 

       绯是五品官的本色,紫是三品官的特权;从绯到紫,是一段青云之路的顶点。宋人笔记《清波杂志》里第一次出现口语记载:“近日中书五品,骤得爱幸,旬日赐紫,人谓之‘红得发紫’。”绯已极红,再被赐紫,便是“红上叠紫”,颜色达到饱和,地位也到了极峰。于是,这句原本形容官袍色谱的市井闲话,被时间蒸馏成今日通行的比喻——凡一人之势由盛而极,皆曰“红得发紫”。

       古代官服制度始终围绕“等级区分”展开,从先秦的冕服、十二章纹,到唐代的服色,明代的补子,清代的顶戴花翎,其演变体现了一是政治需求:通过服饰强化“君君臣臣”的等级秩序,维护中央集权;二是文化融合:少数民族政权往往在保留本族特色的同时,吸收汉制(如元、清);三是实用性:从祭祀礼服到日常常服,制度随社会活动场景不断细化。于是,官服不仅是服饰,更是古代社会“礼治”与“身份社会”的直观缩影。

       一条衣带、一缕颜色,就这样把千年的官制、帝王的恩威、士人的梦想,统统缝进了四个字里。下次再脱口而出“红得发紫”时,不妨遥想一下:在洛阳或长安的晨曦里,一位绯袍大臣跪接紫衣,金鱼袋轻碰玉阶,叮当作响——那是颜色,也是权力,更是中国历史深处的一声轻轻喟叹。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5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5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石腊红2025-08-18 19:20:16

    “红得发紫”这一词语不陌生,但对其本义和引申义未必皆知。读此文,方知“红得发紫”是写在官服上的制度史,是古代社会“礼治”与“身份社会”的直观缩影。

    举报

  • 水晶之夜2025-08-18 16:49:58

    曹老师这篇关于古代官服服色的考据文章,令人惊叹于日常俗语“红得发紫”竟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制度密码。从北魏孝文帝将“紫”擢为官阶之首,到唐代“紫绯天堑”成为权力鸿沟,小小色彩成了森严等级的血脉。尤其“赐紫”与“借紫”的演变,更是皇权与制度博弈的绝妙缩影,当制度被恩宠撑破,紫色便从至尊荣宠沦为乱世权宜的工具。同时,文章也揭示出中国官僚体系的每一次升迁,都伴随着官袍色彩的微妙蜕变,“红得发紫”正是对这场千年权力色谱最精炼的世俗注解。原来,历史最深刻的痕迹,往往缝在衣冠之上。点赞曹老师佳作!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小黄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您的这段点评太有深度了!把“红得发紫”背后的制度密码、权力博弈讲得淋漓尽致,从北魏到唐代的服色变迁,再到“赐紫”“借紫”里藏的门道,句句都戳中了文章的精髓。确实,衣冠里缝着的才是最鲜活的历史,跟着这段点评再品文章,更觉精妙,必须一起为这段精彩点评点赞!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 占峰2025-08-18 13:35:26

    红色热烈,紫色高贵,梦幻色彩。

    举报

  • 136517303702025-08-18 09:09:45

    古时等级看服饰,浅绿深青妒红紫。曹老师的佳作【浦江客读史】(287)《“红得发紫”……》让读者分享了延续千年的古代官服制度的变迁过程。作品条理清晰,可读性强,史料详尽,反映出我国自古以来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曹老师的佳作点赞!向曹老师致敬!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开凯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您的点评中“浅绿深青妒红紫”这一句真是点睛之笔,把古代服饰和等级的关系说得既形象又透彻,能让人真切感受到古代官服制度里藏着的深厚文化。期待经常交流和指导啦!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 书虫2025-08-18 08:54:59

    转发浦江思源缪教授的点评:“红得发紫”这一成语的古今演变,反映了汉语从具体官职象征到抽象热度评价的语义扩展,也体现了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为曹老师的文章点赞[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强][强][玫瑰][玫瑰][玫瑰]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缪教授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您的这段分析太精辟了!从“红得发紫”的古今语义演变,既能看到汉语从具体到抽象的奇妙扩展,又能读出背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角度独特又深刻,为您这则有见地的点评点赞!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 张载养2025-08-18 07:59:38

    红得发紫,绝非笑谈 “红得发紫”,已成为对一种状态、趋势的描述,真不知确有这么回事;古代官服,颜色是标志,可以由此“明贵贱,辨等列”;红与紫,红得发紫,确被列入了官阶表,置于坐标里。 先秦萌芽,服饰成为区分尊卑的核心;以后逐渐加入材质、纹饰,越分越多,越来越细;龙为至尊,紫在顶层;无关审美,只是象征;“赐紫”“借紫”,开始盛行,皆为示宠、威众;上有所好,下会趋从;“红得发紫”,由此俗成;流行至今,不见终止。 为曹老师的读史佳作《“红得发紫”:写在官服上的制度史》点赞!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张区长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您的点评精准地抓住了古代官服颜色与等级制度的核心关联,从先秦的萌芽到后世“赐紫”“借紫”的盛行梳理得清晰透彻,这正是文章中想传递的制度演变脉络。再次感谢您的细致品读与鼓励,期待今后能与您有更多的交流和指导。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 书虫2025-08-18 07:02:02

    赞曹老师佳作 红得发紫/ 常常是用于讽刺/ 为人之道/ 亦视作一种警示/ 原来还是/ 官服上的等级史/ 彩虹阶梯/ 色系成地位标志/ 皇恩浩荡/ 打破特权予赏赐/ 穿越天梯/ 羡煞长安的士子/ 平步青云/ 喷薄欲出的极致/ 登峰造极/ 市井闲话的微词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王部长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您的诗评从“红得发紫”的日常寓意入手,层层深入到官服等级、皇恩赏赐,再到“平步青云”的极致与闲话,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暗藏对人情世态的洞察,读来特别有味道,为您点赞!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