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8月19号 05点 阅读 2279 评论0 点赞2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初秋时节,我们来到松江区黄桥村的新时代上海党建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新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占地2000平方米,包含三大功能区:实践基地展示馆、黄桥村村史馆和实训体验馆。作为上海乡村振兴的示范窗口,黄桥村通过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创新,成为上海乡村全面振兴的样板。
党建引领,示范先行
黄桥村是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走进村史馆,“振兴路上的黄桥村”“乡愁记忆里的黄桥村”和“拼搏奋进中的黄桥村”三大篇章,犹如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2007年,松江区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在上海市“三农”工作综合试点区的黄桥村先行试点。2018年,黄桥村又成为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农村宅基地改革“双试点”村。通过宅基地平移归并、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黄桥村实现华丽蝶变,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新家园。
宜居乡村,幸福生活
如今的黄桥村,一幢幢崭新的乡村联排别墅依水而建,白墙黛瓦诗意居,一家一户一院落,郁郁葱葱的树木,干净整洁的村容。天然气入户、公交直达村口,超市与中医馆隔路相望,超市、中医馆、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5G网络、卫生室、村民大食堂、幸福老人村等设施一应俱全,形成“宜居、宜业、宜养、宜学、宜游的“15分钟生活圈”。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稻田青青、白鹭点点,村民生活在新江南田园风光的新家园,充满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产业振兴,科技赋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寸土寸金” 的智慧在此彰显:通过宅基地改革,村庄建设用地减量28%,腾挪出的土地上,镇、村、企共建的“临港智汇园”拔地而起。这个以“科技农业+生命健康”为核心的科创园区,2023年贡献税收近5000万元,推动集体经济从“看天吃饭”转向“科技造血”。
田野间的变革同步焕新:1321 亩稻田实现家庭农场全程机械化耕作;195 亩 “浦江源” 林地变身 “森林秘境”,成为徒步休闲胜地;147 亩松江农业科技园内,智能温室培育精品蔬菜种苗,目标年产值4—5亿元。如今,枫林间的徒步笑声与智汇园的研发讨论声遥相呼应,勾勒出乡村产业升级的鲜活图景。
文化传承,乡风文明
文化根脉在发展中愈发茁壮。上海乡村楹联馆里,每月的诗词交流会座无虚席;连续三年举办的田园艺术节,让乡野成了艺术舞台;《黄桥村志》的编撰,让老辈人的记忆有了归宿。那些村民捐出的老物件——草绳编织机、旧木箱、农耕用具,在村史馆里静静诉说着变迁,也提醒着来路。黄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精细治理,共建共享
治理的温度藏在细节里。35个“微网格”织密服务网络,党员联户随身记着村民的操心事;“智多星”议事平台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主人翁”,“一分田”项目既满足了种菜需求,又美化了环境;幸福老人村里,长护险护理站与互联网医院守护着夕阳红;智慧食堂里,AI结算台正为老人推荐适合的营养餐,让晚年生活更有品质。
乡村全面振兴,黄桥生动实践。从农耕文明的守望者,到乡村振兴的先行者,黄桥村用十几年时间,在3.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了“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科创蓝”赋能“田园美”的新时代篇章。“黄桥模式”成为上海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得到市领导充分肯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经验。
信纸作者:大海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