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贵州旅居避暑笔记之九: 万峰林:一屉刚出笼热气腾腾的绿色窝窝头

字体调整: | |

 

 

贵州旅居避暑笔记之九:

万峰林:一屉刚出笼热气腾腾的绿色窝窝头

 

 

繆新亚

 

 

 

       要感谢旅行社:亏他们想的出来,把马岭河峡谷和万峰林捆绑在一起。老人们赶完了上午的“艰难之旅”,一顿合味的午餐之后,没想到下午游万峰林完全换了副面孔。

       坐上观光车的那一刻,老人们感到简直就像坐上“天堂巴士”一样:吹着凉爽的风,随着车子在峰林间缓缓穿行,成片的锥形山峰像巨浪般铺展开来,有的孤峰突起,有的连绵成阵,阳光洒在青绿的山体上,明暗交错,美得挪不开眼。

       到了观景点,漫步石板小路,完全不用赶路,随便找个角度咔嚓一拍,咔嚓咔嚓,张张都是大片。坐在亭子里发发呆,看远处的布依村寨升起袅袅炊烟,这悠闲劲儿,与上午的爬坡上坎,简直天上地下,先苦后甜的行程安排真是绝了:上午累成狗,下午爽到飞!

 

 

       马岭河峡谷和万峰林,不一样的美,不一样的感觉:一个壮美,一个秀美。马岭河峡谷的壮美,其壮其美,美到令人窒息;万峰林的秀美,其秀其美,美到让人失语。

       马岭河峡谷之美,充满地质奇观的野性张力,是一篇喀斯特裂谷与瀑布交响的狂野诗篇 ,在马岭河笔者领略到了瀑布群的生命轰鸣 ,又好似置身于光影交织的原始剧场,感受未被驯服的生命律动。

       万峰林以锥状峰林和田园风光的秀美,美到让人失语,近2万座峰林如波浪起伏,与布依族村寨、稻田形成立体画卷。清晨云雾缭绕峰林间,傍晚骑行于8公里的田园小路,可感受“稻浪起伏”与“灯火阑珊”的诗意场景。形成“峰林-田园-村寨”三位一体的景观。

 

 

       万峰林的田园,是一首写在喀斯特地貌上的田园诗。群山如屏,列峙四围,将这片土地温柔地揽在怀中。山是青黛色的,浑圆苍翠,带着几分南方的温润,没有北方的山那般粗犷阳刚,水墨画一般,浓淡相宜。

       稻田散落在这群山之间,像被随意飘落的绿绸翠缎,蜿蜒曲折,顺着山势起伏。星罗棋布。山势浑圆,是棋盘上的棋子,稻田方方,绿色棋盘上的翡翠围棋不知为谁摆布。

       目前正直盛夏日,稻苗长势正旺,一片葱茏。风过处,稻浪翻滚,沙沙作响,像是大地在低语。田埂上,野花星星点点,黄的、紫的、白的,开得热闹。蝴蝶在花间飞舞,蜻蜓在水田上空盘旋,偶尔还有几只白鹭掠过,为这绿色的画卷添上几笔灵动。

 

 

       发育三叠纪地层岩石的圆锥状峰林、峰丛景观为主,其间分布喀斯特溶洞、漏斗、地下暗河、落水洞以及沉积地层等各类地质遗迹景观。

       万峰林景区内分为东、西峰林,景观各异,包括万佛寺、八卦田、民族文化源博览馆等众多景点。

       位于纳灰寨农田中央的八卦田,由天然喀斯特漏斗洼地与环状农田构成,形成层叠有序的八卦图案。中心三个深不见底的地漏被称为“地眼”,连通地下暗河,兼具排水与灌溉功能12。农田弧线如“神匠打造”,与周边喀斯特峰林相映成趣,老人们下了观光车,手持相机,选个好的角度,人人“咔嚓”,个个打卡,人人都成了摄影家。

 


 

 

       彩稻种植,构成的奇妙图案的美景见过很多,唯独万佛村的“福”字田,让笔者过目难忘,翡翠底色上绣着着一个硕大绛紫的“福”字,特别醒目,万般和谐,以“福”字为核心设计,既呼应了“万佛村”的地名谐音,又寄托了为村民和游客集福的美好愿景。这种将传统文化符号与乡土情怀融合的设计,使其超越了单纯的视觉观赏性,成为具有情感共鸣的招牌性地标

       “福”字稻田,不但已是万峰林标志性打卡点,也能满足游客近距离感受“福在田间”添福增寿的愿望,特别是在如此壮观的峰林环抱中,紫黑稻拼出的巨型"福"字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强烈视觉对比,成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典范与立体景观层次的奇观。

       稻田位于峰丛深处的纳灰村,游客可从观景台俯瞰"福"字与八卦田、将军峰等景观组成的三维画卷,实现"峰-田-村"的多层次观赏体验。这种立体布局使"福"字田成为峰林画卷中的点睛之笔。

 

 

       在这里,山是静的,水是活的,风是甜的。站在观景台眺望,万峰如林,万林如海,尘世的喧嚣被峰峦过滤成清澈的回响。原来最美的风景,从来不在远方,而在脚下这片与天地共鸣的土地。

       若把万峰林裁成一幅长卷,定是王希孟笔下的千里江山——峰如剑,谷似弦,云作墨,田为砚。每一座山峰都是凝固的波涛,每一片梯田都是大地的指纹,而穿行其间的溪流,恰似时光的笔锋,勾勒出永恒的诗意。万峰林景观的独特性和视觉冲击力,往往让描写者陷入"语言贫乏"的困境。

       这批见多识广的老人,在以万计的锥状峰丛在三维空间中的排列组合超出常规认知框架,

形成"非欧几里得式"的几何震撼,晨雾中的水墨意境与夕照下的金色波涛构成双重美学体验,这种动态美感难以用静态语言捕捉。“非欧几里得式"几何是个难懂的数学术语,还是打个比方吧:想象你平时用的导航地图,突然有一天被熊孩子揉成一团丢进了洗衣机——这时候地图上的路线全都弯成了意大利面,直线变曲线,最短路径可能绕地球三圈,这就是非欧几里得空间几何的精髓。

       人们的思维是有缺陷的,但也是奥妙的:在面对难以言表的复杂情状,绝妙景致时,因为大脑对超大规模自然阵列的处理存在认知短路与空白,容易产生"失语"现象,往往喜欢用比喻来解决。因为比喻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象。

       这批老人,在新疆啃过多年窝窝头,面对万峰林锥状浑圆峰岚,美得让他们语塞,奇得让他们不会形容:于是,“万峰林就像一屉刚出笼的翡翠窝窝头”的比喻脱口而出,还真像呢——“窝窝头”之间薄雾缭绕,活脱刚出笼的蒸汽——看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万峰林景观的独特与复杂是最形象、最便捷的方法。

 

 

       因为,万峰林的峰林与田园等自然景观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比喻能将其转化为熟悉的意象,帮助读者快速建立视觉联想‌‌。之后,笔者读到了太多的关于万峰林美景比喻的句子让笔者随便举些例子吧:

       什么“钙华台地像“被巨兽舔过的千层酥”,每一道沟壑都是口水留下的甜蜜印记;边缘断裂的岩层剖面,则如“被掀开的巧克力史书”,页页记载着亿万年的甜蜜秘密

       万峰林“像被神仙啃过的玉米棒”,最终成为“列队的石笋士兵”。

       还有万峰林的峰岚“像破土而出的翡翠竹笋”,裹着苔衣在云雾中节节拔高;又似“被施了石化咒的巨人脚趾高低起伏”

       更有万峰林是“刚出浴的绿巨人”,蒸腾的水汽是它呼出的白烟;当夕阳穿透云层,整座山又变成“被仙酒醉红的脸庞”,连石头都泛着微醺的粉光”的连续性比喻。

 

 

       在描写万峰林溶洞的时候还是用比喻:溶洞内的石幔如“凝固的丝绸瀑布”,仍在风中轻轻摇曳;石花则像“大地开出的水晶花”,每一片花瓣里都囚着一滴远古的露珠。手电筒扫过石壁时,方解石晶簇突然折射出七彩光斑,仿佛“打开了藏宝洞的机关”,连空气都弥漫着星尘的味道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再说了。

 

 

       万峰林由成千上万座喀斯特峰丛组成,峰林密集如林、绵延不绝,搭配田园、河流等元素形成壮阔的立体画卷。这种超出日常经验的宏大、有序又富有层次的自然奇观,让这群老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精准描述,仿佛语言在极致的美面前显得苍白。峰林是亿万年地质运动的产物,当人直面这种跨越漫长时光形成的自然造物时,会强烈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时间的厚重。这种对个体存在与宇宙尺度的对比认知,可能引发短暂的思维停滞,难以用言语梳理内心的敬畏与感慨。

       简单来说,就是万峰林的美太过震撼,超出了日常语言能轻松承载的范围,老人们只能先用心感受,而非用语言表达——他们很自然想起了自己的知青岁月,老人们执拗地认为“一屉刚出笼的,热气腾腾的,绿色窝窝头”来比喻万峰林美景是最贴切的——那时“窝窝头”是他们的主食,陪伴他们走过了饥荒年代,绿色是他们充满生命张力的青葱岁月。

       回到酒店,他们受到了全体留守人员与酒店工作人员的列队欢迎,凯旋的英雄一般——为他们“不完美”的游览和“绿色窝窝头"的比喻!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6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6人点赞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石腊红2025-09-11 08:24:42

    绿色窝头万峰林,人间胜景醉人游。避暑旅居贵州乐,盲盒开出惊喜多!点赞佳作!

    举报

  • 张载养2025-09-11 08:03:57

    语言少了张力 笑脸说明一切 气象万千,绝对不是说说的;光是中国,仅在贵州,一众老者,主打旅居避暑,就已见闻从瀑布到浓雾,从双乳峰到窝窝头。 观光车如同“天堂巴士”,只有诗人、编剧才想得出来;一路上奇异风光,美得睁不开眼;处处咔嚓,张张大片;惊叹大自然的魅力,庆幸这一程的安排;山静、水活、风甜,哪里见过,这边独有;老人的思维还挺活跃,语言似乎少了张力;照片可以作证,笑脸说明一切。 为缪教授的佳作《贵州旅居避暑笔记之九》点赞!

    举报

  • 136517303702025-09-11 07:32:38

    过目难忘福字田,万千峰林连成片。尽情享受赛神仙,最美画卷在眼前。缪教授的佳作《贵州旅居避暑笔记之九:万峰林:一屉刚出笼热气腾腾的绿色窝窝头》美得简直让人惊呆了!作品引人入胜,用发自内心的诗情画意,将当地的人文景观和地貌特色,凝练成“一屉刚出笼热气腾腾的绿色窝窝头”,老师的功力是如此深厚!先苦后甜的行程有滋有味,太值得了。为缪教授的佳作点赞!向缪教授致敬!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 你没有登录

收藏夹名称

×
×
评论
点赞
分享
导出图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