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闵行七号桥的烽火岁月
这几日,我多次来到位于闵行文化公园内的七号桥碉堡。默默地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英烈致敬。闵行七号桥碉堡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一处凝固着烽火记忆、激荡着英烈豪情的红色地标,碉堡上的每处弹痕、每块砖石,都在默默倾诉往昔那战火纷飞的壮烈时光。
七号桥碉堡所在区域,位置十分关键,漕宝路是踏入上海市区的要道,七号桥更是西郊的战略咽喉。抗日战争岁月里,日本侵略者与伪政府在此修筑岗楼、营房,设置检问所,这里沦为“清乡”关卡,日伪厉行物资管控,严禁农村的粮食、棉花、食用油等生活物资自由流通,一旦察觉有人携带他们认定的违禁品,轻的话物品会被没收扣押,重的话携带者会遭毒打,甚至被枪杀。日寇投降后,汉奸周佛海麾下的税警团李英杰部又盘踞此处,鱼肉百姓。
1945年8月19日午夜,在七宝地下党的配合下,新四军淞沪支队支队长朱亚明率部队对该据点发动突袭。战斗中,新四军将士英勇无畏,冲入敌巢,成功击毙匪首李英杰,一举打破了敌人的封锁禁锢,沉重打击了日伪残余势力的嚣张气焰。
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攻势已如箭在弦,国民党守军汤恩伯部为了负隅顽抗,在上海近郊修筑碉堡防御体系,在漕宝路七号桥东堍北侧建起一座三层的巨型碉堡,作为母堡,沿蒲汇塘一线以及七宝镇郊,国民党军又修筑了数十座子堡,形成纵深层次防御,七号桥母堡能俯瞰七宝镇周边方圆十几里,死死卡住解放军由西南方向进入上海的必经之路。
为了修建这些碉堡,国民党强征当地民工。中共地下党员郭建春、赵瑞卿等串联五十余名正副保长,发动“为民请命”活动,以“农民不种田,日脚不好过”为理由,公开主张“建碉堡费用已摊派给百姓,各村不应再出民工”,这一抗争持续五天,让敌人的计划受到有效拖延。七宝地区的陈家塘,国民党军闯入烧杀抢掠,中共党员保长陈林海、陈林根兄弟俩不顾自身安危上前阻拦,甚至抱住一个放火的敌军士兵,一起往火堆里滚,最终逼退了这群暴徒。还有地下党员赵瑞卿,为了组织民众抵制修碉堡,他以儿子结婚为由,把附近劳动力留住,后来他被敌人抓捕,遭受严刑拷打,直至牺牲。
1949年4月,地下党员杨德明,接到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要想办法搞到七宝等地国民党碉堡的布防图。恰好负责绘制布防图的敌方连长,是杨德明家的房客。杨德明先是不动声色,通过帮连长送水、扇炉子、买烟酒等举动接近对方,降低其戒心。有一回连长外出,杨德明瞅准时机潜入其房间,迅速拿到图纸呈交党组织,等组织复制完毕,他又趁夜把图纸放回。之后,地下党员徐波涛把复制好的图纸藏在鞋垫里,带出封锁区域。这份图纸涵盖虹桥、七宝、莘庄、梅陇等地敌军兵力部署情况,为解放军后续的作战行动提供了关键帮助。
1949年5月18日,人民解放军27军80师某部4营的指战员们,向着七号桥碉堡守军发起攻击,战斗正式打响。国民党凭借坚固的碉堡和交叉火力,负隅顽抗,我军进攻严重受阻,战斗陷入胶着。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解放军以较大牺牲攻克了七号桥防线,打开解放上海的西南大门,为后续解放全上海铺平了道路。而在七宝这片土地上,永远埋葬了37位英勇捐躯的解放军烈士。
永远不能忘记英雄烈士,永远不能忘记烽火硝烟。1995年,七宝镇政府在此建造英雄纪念碑,1997年11月,广场中央的解放军战士雕像落成,这座高约6.8米,底部最大直径达7.6米的碉堡,与庄严的雕像、厚重的纪念碑一道,共同构成闵行文化公园内一处庄严肃穆又意义非凡的人文景致。
如今,前来瞻仰参观的人们,抚摸着碉堡上比手指还粗的凹陷弹孔,凝望那碉堡上如残鳞一般的裸露碎石,仿佛能听到当年枪炮的轰鸣,亦能看到战士们视死如归、奋勇冲锋的身影。闵行七号桥碉堡,是往昔苦难与抗争的记录者,也是革命先辈崇高精神的承载者。它提醒着后人:和平来之不易,当铭记先烈们用热血与生命换来的静好岁月。在新时代,我们要以先烈为榜样,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拼搏进取、担当奉献,让革命先辈的精神,在新征程中代代传承,永放光芒。■
|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杨克元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你没有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