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党建引领黄桥蝶变 科创赋能乡村振兴

字体调整: | |

        秋意渐浓,晨光微熹。9月10日一早,我们自松江区老干部局出发,驶向被誉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黄桥村。此行目的,是为上海市老干部大学研学基地拍摄一部微视频,用镜头语言讲述《黄桥村:党建引领下的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一整上午的紧张拍摄,穿梭于新时代上海党建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新实践基地的内景与村民新家园的外景之间,一幅产业兴、环境美、乡风淳、生活好的生动图景深深印入脑海。

 

 

        金秋的黄桥村,处处跃动着发展的活力。 实践基地展示馆、村史馆、实训体验馆构成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创新实践核心。在村史馆,“振兴路上的黄桥村”、“乡愁记忆里的黄桥村”、“拼搏奋进中的黄桥村”三大篇章,系统回溯了这个小村庄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惊人蝶变。2007年,它成为上海市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三农”工作综合试点区;2018年,又肩负起上海市唯一的农民宅基地改革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双试点”重任。通过宅基地平移归并和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黄桥村重塑了乡村形态,为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的种子,在这里借助党建引擎和科技翅膀茁壮成长。镜头转向产业振兴板块:黄桥村大胆探索,主动携手临港松江科技城,率先实践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合作共建“临港智汇园”,巧妙地将乡村振兴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展战略,2023年即为地方贡献税收近5000万元。2020年引入的上海汉松农业科技公司,打造智能温室,年产精品蔬菜种苗超6000吨。1321亩稻田实现全程机械化,195亩“浦江源”林地化身“森林秘境”,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旅相得益彰,勾勒出产业升级的鲜活轨迹。

 

 

        文化的根脉,在创新发展中赓续绵长,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作为“上海楹联第一村”,每月举办的诗词交流会、连续三年的田园艺术节,让传统文化在乡野田间焕发新彩。《黄桥村志》的编撰、村民捐赠的老物件,不仅留存了记忆,更凝聚了乡愁,使黄桥村成为兼具文化底蕴与网红气质的热门打卡地。

 

 

        宜居的画卷,在精细治理与人性关怀中徐徐展开。外景拍摄地——黄桥新家园,联排别墅依水而立,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天然气、公交、5G网络已成为生活标配。中医馆、社区服务站、超市、村民智慧食堂等设施完善了“15分钟生活圈”。35个“微网格”精准服务,“智多星”议事平台激发自治活力,“一分田”项目平衡种植与美观,幸福老人村整合长护险与互联网医疗,智慧食堂借助AI提供健康膳食建议……这一切共同构建起宜居、宜业、宜养、宜学、宜游的现代化乡村生活样板。

        从传统农耕守望者到乡村振兴先行者,黄桥村用十几年时间,在3.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了“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科创蓝”赋能“田园美”的新时代篇章。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生动范本。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大海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1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1人点赞

大海

潇洒人生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博主关闭了此篇讲述留言功能。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 你没有登录

收藏夹名称

×
×
评论
点赞
分享
导出图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