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9月08号 03点 阅读 10281 评论0 点赞1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茸耀(范亦铮)
在中国新闻出版博物馆
触摸百年文字心跳
上海杨浦区周家嘴路3678号,这座国内首座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用60万件文物、5层展陈空间,将百年前那个激荡的年代,浓缩成一场可触摸、可互动、可沉思的时空对话。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业的发源地。一组数字令人震撼:1912年至1949年间,全国80%以上共300余家出版机构集中在上海;列入中国近现代学术名著的千余种图书,近95%为上海出版。张元济、陆费逵、史量才、胡愈之、邹韬奋、叶圣陶……这些闪耀的名字,共同书写了中国出版业的辉煌篇章。
步入一层展厅,最震撼的景象扑面而来——17万册中华书局旧藏图书整齐排列在高达天花板的铸铁书架上,透过玻璃幕墙散发着历史的气息。这便是“百年文存”展区,完整还原了当年中华书局图书馆的样貌。
中华书局图书馆的藏书曾达52.7万余册,是当时沪上规模最大的图书馆。201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所藏中华书局图书馆藏书整体迁入博物馆保管,成为国内出版界最大的单体文物。
书架间藏着无数珍品:《新青年》等红色文献、康有为藏清雍正四年铜活字《古今图书集成》影印底本近800册、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的《申报》…… 每一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触摸电子屏,输入书名,瞬间就能与这些珍贵文献“对话”,这是博物馆工作人员花费三年时间扫描扉页才建成的数字库。
三楼印刷技术馆里,一台庞然大物格外引人注目——长4米、重4吨的百年石印机。这台1870年代从德国引进的机器,几经技术改造,在印刷行业“效力”百年,经修复后仍能运转,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展馆入口处,八块不同工艺的印版组成主题墙,展示了近代以来印刷技术的变迁:从雕版印刷书版、木板水印饾版,到铅印印版、石印印版,再到胶版印刷四色菲林片……一部印刷技术进化史在此生动呈现。
在三楼电梯旁,一座土黄色的“山丘”引人驻足。走近才发现,这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还原的龟兹石窟——克孜尔石窟38窟全景,17窟最精彩的壁画部分和库木图拉石窟的穹顶。
通过三维扫描、数据处理与建模,博物馆实现了图像数据高清采集、完美还原和真实再现。站在虚拟石窟前,仰头细观龟兹石窟的特色菱格画,连德国探险队当年留在洞壁内的签名都清晰可见。38窟在龟兹当地是不开放的特窟,而在这里,千年壁画经过数字化“驻颜”,让观众体验到“印刷无所不能”的艺术魅力。
同在三楼的儿童出版馆是孩子们的乐园。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童话集。展厅根据书中插图还原了一片金黄的麦田,稻草人伫立其间,仿佛在守护着每个孩子的纯真梦想。
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十万个为什么》从1961年第一版出版,迄今已有6个版本,总发行量超1亿册。博物馆为此打造的“十万个为什么”奇妙屋,用六边形镜面营造出炫酷的视觉效果,参观者通过点击不同版本的指示按钮,在光影流转中感受科技发展的魅力。
1930年代的《小朋友》杂志封面、1978年的《少年科学画报》插图,甚至当代AI生成的科普动画,在空间中交织。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了解童书发展史,还能在色彩亮丽的场景中拍照打卡,享受一场寓教于乐的奇妙之旅。
登上五楼,音像出版馆里流淌着岁月的旋律。四面黑胶唱片墙静静矗立,展示着流行金曲、梨园戏曲、红色歌曲与名家名曲,将实体唱片和数字音频完美结合。
这里记录了20世纪中国唱片工业从起步到繁荣的历程。从老式留声机到现代数字音频设备,音像技术的演变见证了中国音像出版业的发展轨迹。戴上耳机,旋转的黑胶唱片里流淌出周璇的《夜上海》,瞬间将人带回老上海的流金岁月。
贯穿全馆的裸眼3D、3D Mapping、多媒体触屏互动等技术,让沉睡的历史“活”了起来。在二楼主题馆,大型互动式艺术长卷还原了20世纪初的“上海文化街”盛景。参观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化身长卷中的人物,穿梭于错落有致的书店间,与穿行的报童擦肩而过,感受当时文化街的日夜繁华。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展示历史的殿堂,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枢纽。它用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讲述着新闻出版人用思想推动社会进步的动人故事。
当你走出博物馆,回望这座钢筋玻璃幕墙的现代建筑,会明白这里封存的不仅是铅字与纸张的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信纸作者:小燕子我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