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艳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致敬两弹一星功臣,国之脊梁——钱学森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2年01月15号 09点 阅读 13502 评论0 点赞5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致敬两弹一星功臣,国之脊梁——钱学森

 

——纪念建党100周年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手机拍摄\文字编辑 \ 冷艳

 

 

 

  在建党100周年的今年,我参观了中共四大纪念馆接受了党史教育,还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受到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展厅分为四个部分“成才之路”、“育人之道”、“智慧之光”、“大师之问”。各个篇章通过丰富的内容展现了这位朴实而伟大的人民科学家的一生。

  有钱学森学生时代的试卷、获奖证书、手稿以及书信等,钱学森创作《工程控制论》使用过的桌子以及亲笔书稿。

 钱学森是伟大的科学家“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这是钱老伟大的思想与艰辛但卓越的一生的缩影。

 

 

 钱学森图书馆名为图书馆(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实为纪念馆。是由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何镜堂院士领衔设计。整个建筑采用"大地情怀 石破惊天"的设计理念,以方正的结构寓意钱老心系祖国的赤子情怀,以开裂的石头寓意钱老迸发的智慧之花以及戈壁滩中蓬勃发展的中国航天事业。

 建筑外墙以红灰色为主调,整个建筑外形简洁庄重,远看恰似戈壁滩中的风蚀岩,面向华山路的赭红色外墙上隐约可见钱老笑容可掬的亲切形象

   本馆馆藏文献手稿、书籍61000余份,实物700余件,有关钱学森照片1500余张。展出文献和实物近15000件。

 

​     

 

参观那天我在钱学森图书馆的碑石前留影

 


 安放在这里的这尊钱学森头像雕塑,是由中央美术学院张得蒂教授创作的。这尊钱学森的头像神态坚毅安详,目光深邃,注视着远方。仿佛他仍在思考我国航天事业未来的发展,期待着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拔尖创新人才。

 

 

 在底楼圆厅平台钱学森的雕像处竖此的这枚导弹:是原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今天的火箭军)赠予本馆的一枚中近程导弹改进型实体。它全长21.3米,重4.18吨,最大射程1500公里。1966年我国进行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使用的就是这款型号的导弹。

 

 

1956年2月,毛泽东与钱学森亲切交谈

 

 1956年2月3日,钱学森作为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上发言。他说:“我到处看到祖国在突飞猛进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迈进,这使我万分地兴奋。”

会议期间,毛泽东宴请参会委员时,邀请钱学森坐在身旁,并与他亲切交流。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拉拢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构筑了主要针对中国的”新月形包围圈”。美国多次扬言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面对这样的核威胁、核讹诈,新中国的领导人迫切感到发展自己的国防尖端武器的重要性

 

 

 

钱学森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袖先后半个世纪的不解情缘

 


 

 

 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回国整一周年。在“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中,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老五院)在这一天成立了。钱学森任首任院长。这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的标志。这一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我国各方面的科技人才奇缺,导弹研制的人才更是寥寥无几,所以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紧迫。钱学森和大家一起举办导弹技术培训班,举办高超声速讨论班、工程力学研究班与自动化进修班,参加组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筹备工作,并担任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主任。钱老除了参与组织领导外,还亲自授课,授课教材也是他亲自撰写。

 

 

 

 

 

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赋诗《赠钱学森》

 

 
  1956年春,钱学森参与制订我国《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并担任综合组组长。他还主持完成了纲要中《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的规划制订。在他的倡导和坚持下,火箭和导弹的研制被纳入到国家长远规划中。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对钱学森在规划制定中的作为十分赞赏,特赋诗一首赠与他。

 

《赠钱学森》

 

大火无心云外流,登楼几见月当头。

太平洋上风涛险,西子湖中景色幽。

突破藩篱归故国,参加规划献宏猷。

从兹十二年间事,跨箭相期星际游。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了回国的旅途。10月8日经香港进入广东,后经上海抵达北京,受到了热烈的迎接。后来,钱学森果然不负众望,领导了中国航天事业白手起家、发展壮大,书写了事业壮阔发展的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他多次谈到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毅然返回祖国的事迹,尤其为他的爱国情怀重重点赞。

 

 

  钱学森,国防部五院首任院长,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人民科学家,“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的中国人……他还有一个深感光荣与自豪的身份——共产党员!

 

 

1956年时的钱学森

 

  1958年,钱学森提交了入党申请书。1959年1月,他被接收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1959年11月12日,他转为正式党员。至2009年10月31日去世,钱学森的党龄整满50年。

 在这50年里——

 作为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始终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党忠诚、爱国奋斗、不负人民,展现了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作出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他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严谨的科学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捍卫了中国的尊严,点亮了民族的星空。

 作为一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始终以党旗所向为奋斗方向,笃学不负凌云志,报国常怀赤子心在追逐梦想中谱写了壮阔恢弘的奋斗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钱学森用50年党龄的忠诚与奉献,为这句提供了最好的例证!

 

 

 在钱学森的培养和指导下,中国航天科技队伍中的许多青年才俊成长为领军人物,王永志院士和孙家栋院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曾分别担任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和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他们不仅在节假日经常看望钱学森,还一直与钱学森保持着书信往来。他们送给钱学森的神舟一号飞船模型和月球仪,钱学森一直珍藏。

 

 

 

 1991年,钱学森获得了“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面对巨大的荣誉,钱学森获奖感言的第一句就让大家吃了一惊。他说:“今天,我不是很激动。”会场顿时鸦雀无声。钱学森接着说:“我这一辈子有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

“我第一次激动是1955年向恩师冯·卡门辞行时,他很感慨地对我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听到他这样说,我激动极了。能在学术上超过这样一个世界著名的‘大权威’,证明我们中国人一点不比外国人笨。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激动。”

 钱学森的第二次激动是在1959年11月12日,“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我激动得整夜睡不着觉!”

 

 

 

 

 

 

 

 

钱老生前用过的沙法

 

 

钱老亲笔写的书信

 

 

 

 

 

 

钱先生获“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荣誉

 

 钱先生获“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荣誉,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中央军委授予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有一次,时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陈赓特意飞到东北与他见面,他问钱学森:“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

 “中国人怎么不行?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要的就是你这句话!”得到中央支持的钱学森,开始大刀阔斧地规划中国自己的导弹工业。

  1956年,国务院组织六百多位科学家制定“十二年规划”。钱学森旗帜鲜明地反对国家优先发展飞机,提出要优先发展火箭,在他的坚持下,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制被列入了十二年规划中的6项紧急重点任务。这一决策,直接影响了中国今后几十年的局面。

 1956年10月8日,中国导弹研究机构——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0年2月19日,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成功发射,射程8千米。

 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试验成功,射程550千米407米。

 科研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随后的“东风二号”首射失败,钱学森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

 最终,钱学森顶住压力,用了4年的时间成功发射“东风二号”,射程达到1000千米。

 虽然当时与美苏射程超过10000千米的洲际导弹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东风二号”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掌握了导弹研制的主要方法。

 面对超级大国的核威胁,钱学森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和“东风二号”发射成功后,向国家提出“两弹结合”的任务,即以自行设计的中程导弹为基础,研制能运载核弹头的改进型运载火箭。

 核导弹与常规导弹不同,既不允许发生爆炸,也不允许中途掉落,一旦发生核泄漏,灾难无法估量。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钱学森的压力,可想而知。在并不乐观的政治环境下,1966年,我国第一枚核导弹试射成功。

 

 “大千世界、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评钱学森 

 

 

   

这是我在顶楼围绕园盘一周拍的历年卫星成功发射上天的照片

 

 

  1965年,国家批准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规划方案,钱学森负责研制运载火箭——“长征一号”。

  四年之后,“长征一号”火箭顺利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

  根据钱学森的构想,中国卫星要经历三个发展过程,“能上去,能回来,占领同步轨道”。

  按照钱学森的规划,1971年,“实践一号”科学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1975年,中国成为世上第三个有能力自行研发及发射返回式卫星的国家。

  经过近30年代积累与跨越,2003年,杨利伟乘着“神舟五号”遨游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 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2008年,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舱门,进行太空作业,首次实现太空行走。

  一个个飞天梦的背后,始终不变的是这位老人的期望与欣慰。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

  他的人生长度虽然只有98岁,但他的人生宽度足以让中国人民铭记千秋万代。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冷艳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53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53人点赞

本文作者

冷艳

热爱生活喜爱书画.热情真诚,与人为善.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博主关闭了此篇讲述留言功能。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