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宅家,听金小博讲清明~~
宅家,听金小博讲清明~~
金小博讲 │ 关于清明,我们过的是节还是节气?
金山区博物馆 2022-04-01
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也过清明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录。
壹:清明与清明节的概念
正式开篇前,我们必须厘清作为节气的“清明”,与作为节日的“清明节”之间的关联与概念。
节气“清明”,是一个时间提示。古人把年三百六十五天平均划分出了二十四个时间节点,称为二十四节气,如果把立春排在第一,那么清明就是第五个时间节点。
游春图
而节日“清明节”,则是被赋予了人文意义的时间仪式(这句话是不是很拗口?)。通俗地说,作为传统民俗节日,清明节不仅是时间提示,这一天还要举行一些由人所规定的,与时间本身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民俗活动,比如扫墓、祭祖、踏青、戴柳之类。
其实,这些活动本来可以在三月或五月的某一天做,但大家约定俗成地要在清明这天举行,自从被赋予节日规则后,清明节便有了具体的文化内涵。
贰:清明节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节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
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上巳节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
清明从节气上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清明上河图》局部
叁:清明节的由来
唐代以前,人们只是把清明当作一个记录时间的节点。这一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文化内涵,可是到了唐代,清明这天却突然成了一个盛大的春天仪式。学者们一般认为,清明节俗是由清明吞并寒食节、上巳节两节的风俗而来。
清 明 节
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其来历密切相关。从起源特征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个:
一是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三是兼有肃穆(或悲伤) (在扫墓祭奠活动中) 与欢乐(在踏青等游玩活动中)两种情感氛围。
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寒食节是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从文献记载可知,先秦时期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融合上巳节习俗
清明节还融合了上巳节的习俗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fu,xi)”,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shang)、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古代,每逢三月时令,人们都去水边祭祀。晋代陆机有诗写道:“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到了宋代,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
综上所述,根据现有资料,清明在唐朝之前还没有成为节日。从唐代开始,清明节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习俗的重要民俗节日。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一诗中说:“少年分日作邀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是寒食、清明与上巳三者融合为体的有力佐证。
肆:清明节饮食文化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清明节美食南北不同且丰富多彩,有鸡蛋、青团、艾粄、馓子、暖菇包、子推馍、枣糕、菠菠粿等等,上海清明节时主要有吃青团和吃螺蛳的风俗。
青团: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
螺蛳:古谚说:清明螺蛳端午虾,重阳时节吃爬爬(蟹)螺蛳一年四季都有,但只有清明之前的没子的螺蛳最好吃,螺蛳在清明前又是最肥美的时候,古来就有“清明螺,抵只鹅”的说法。因为螺蛳属于家常小菜,只有特别要好的朋友外出聚餐,才会点一盘螺蛳,因为互相熟悉,不需要端着架子吃饭,才能吸吮吸吮,这一吃不要紧,各人吃螺蛳的道行立刻显形。
漕泾咸螺蛳可以像五香豆一样的吃,吃后口齿留香,这道人间美味于2020年列入金山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伍: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金山龙类风筝于2015年列入金山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民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蹴鞠(cu,ju):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2006年5月20日,蹴鞠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陆:清明节金山民间习俗
时至今日,清明节依然在金山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主要是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
1、祭祖:金山望族有宗祠,祭祖都在自家宗祠内进行。宗祠里供有祖宗的牌位,按辈份排列。望族祭祖一般实行轮换制,今年轮到哪家,哪家就出来主持。
普通人家祭祖,一般都在家里,在中堂里放上一两张八仙桌,桌上放上各类酒食,中间菜碟,三面放上酒盘,各面六只酒盅、筷子,一面放祖宗牌位,点上蜡烛、香,先向祖宗敬酒,约一支香后,家人便开始向祖宗跪拜,也是三次。跪拜结束,开始化锭。锭是用银锡箔纸折成“元宝”。烧化“元宝”是给祖宗送钱,怕他们在阴间没钱,受人欺辱。祭祖时一定要把中堂大门关上,否则是对祖宗的不恭。
2、扫墓:也叫上坟。上坟时,也要把坟上的杂草乱叶打扫干净,墓碑重新勾勒。祭祀时,点上香炮。也要三跪拜,烧化纸钱、锡箔,有的还燃放炮仗。跪拜时,心里默默念上几句祷告、祝福、保佑平安的话。女人们多在祭祀时,跪伏坟前,放声大哭,特别是新近去世的是丈夫、小辈或者年轻早逝者,更是哭得伤心。这一天,坟地上到处是一片哭喊声,其场面十分凄惨。尤其每个家庭生活越来越好,怀念先辈们艰苦的日子,更是让人伤感动容。
3、公祭: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金山区目前有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金山区烈士陵园、金山公园无名烈士墓等多个革命先烈纪念场馆,每到清明节前后,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前来凭吊,缅怀英勇烈士,弘扬革命精神。
清明将至,扫墓祭祖,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浓缩着血缘、亲情和友情,延续着千百万家庭和民族文化的根,也是教育子女不忘祖先、不忘根的生动课堂。
清明祭扫要破除陋习,文明祭扫,注重节约,安全第一。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更要注意自身安全,可以崇尚新风,召开家庭追思会、敬献鲜花、在互联网上进行“数字化祭祀”等多种文明祭祀方式。清明祭扫,贵在心意。文明祭扫,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你没有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