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8月04号 06点 阅读 10140 评论8 点赞2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汪曾祺诗句)
【我与AI】借他人诗魂,酿自己新酒
——用 AI 创作诗歌的一点体会(附诗三首)
浦江客
当 AI 技术叩开文学创作的大门,诗歌改写也迎来了新的可能。以他人诗歌为蓝本,借助 AI 改写成自由体诗,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或“断句重组”,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诗魂对话——既要保留原作的精神内核,又要让文字在自由的韵律中生长出全新的生命力。这其中,既有技术的逻辑,更有创作的巧思。
一、选 “骨”:锚定原作的精神坐标
自由体诗的“自由”,并非脱离根基的散漫,而是建立在对原作深刻理解之上的舒展。用 AI 改写前,首先要为 AI 明确原作的“精神骨骼”。这需要我们筛选出真正值得借鉴的诗作——或许是一句震颤灵魂的隐喻,或许是一段饱含哲思的意境,又或是一种独特的情感张力。
例如,汪曾祺在他的散文《人间草木》里写过一段很美的句子:“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诗句简单明了,意象也就是家门前的“花”而已,但先生的笔触不疾不徐,却能在平淡中咂出醇厚的滋味。他让花草有了温度,让等待有了诗意,仿佛能看见那扇虚掩的门后,藏着一个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的人。
改写这首诗,可以通过场景的标注——主人不在,但他用心栽培的花在。这就让 AI 明白:改写的不是“花”和“家”的形态,而是诗人面对花儿时的温柔。这样的诗句像一汪清泉,提醒我们慢下来,和草木对话,和时光共处。原来最动人的邀约,从不需要刻意铺陈,一句“和花坐一会儿”就足够。这样,选对了“骨”,AI 的改写才不会沦为空洞的文字游戏。(请阅读笔者的《花在》)
二、赋 “法”:给 AI 装上 “创作滤镜”
自由体诗的魅力,在于打破格律束缚后的节奏美与留白美。这要求我们为 AI 设定清晰的“改写法则”,而非让它机械地替换词语或拆解句子。这些法则可以是风格上的,如“语言口语化但不失诗意”,也可以是技巧上的,如“将古典意象转化为现代场景”等。
比如改写郑委的《清晨》:“馒头、包子、油条、白粥 / 小城中最贴胃的东西 / 在清晨中热气腾腾 / 围在几张桌子旁的人 / 相互并不熟悉 / 却像朋友一样,聊天”。清晨小城中暖烘烘的香气里,是这口带着烟火气的实在,和陌生人之间那份不刻意的亲近。改写这首诗,保留了原有的场景,但给 AI 一个创作的“滤镜”,让它在原作的基础上,生长出符合自由体诗特质的新表达,写出了“在这清晨的小角落,简单的食物与陌生的温情,编织成一幅小城独有的风景”的新诗句,城市里的烟火气更加香气氤氲。(请阅读笔者的《清晨》)
三、控 “度”:在借鉴与创新间找平衡
AI 的强大在于学习与模仿,但改写的核心是“再创作”而非“复刻”。这需要我们把握好“借鉴”的尺度:既不能让 AI 完全脱离原作,丢失了诗的“魂”;也不能让它被原作绑架,失去自由体的“灵”。
操作中,可采用“渐进式调整”策略。先让 AI 生成第一版改写稿,此时往往会带有原作的浓重痕迹。接着,我们可以逐句比对,让 AI 进行二次创作。如改写卫铁生《荷塘与倒影里的夏天》一诗:“夏日入荷塘,浣洗人声天籁,真实中有虚幻,争流中有懈怠,浑然一体的组合已风华绝代。”此诗有些深奥,比较难懂。笔者在改写中设法将其通俗化,使人易懂诗意。当然,也要警惕 AI 过度 “创新”,失去了“借用”的意义。(请阅读笔者的《荷塘夏日》)
四、融“我”:让 AI 成为诗人的“协作伙伴”
AI 是工具,最终的改写者仍是人。在整个过程中,人的审美判断与情感注入,是 AI 无法替代的 “点睛之笔”。AI 生成的初稿可能存在节奏生硬、意象堆砌等问题,这需要我们逐字打磨:删去冗余的修饰,调整句子的顺序,甚至替换 AI 未能领悟的关键词。当然,从这一点来讲,笔者还在尝试阶段,远远达不到改写原作的“选骨还魂”目的。说到底,AI 提供的是可能性,而诗人的“我”,才是决定诗歌最终模样的灵魂。
用 AI 改写诗歌,本质上是一场“传统与现代”、“机器与人文”的共谋。它让我们得以站在经典的肩膀上,用更自由的笔触触摸时代的脉搏。最终,好的改写不是让 AI 成为诗人,而是让诗人借 AI 之眼,看见诗歌更多的可能 。真正跨越时空让人震颤的灵魂,永远属于用心创作的人。
花 在
铜环悬在门上时
风正穿过第三片月季花瓣
我不在
钥匙在窗台的陶罐里打盹
台阶是凉的
但花丛把影子铺得很软
你可以借片虞美人的裙摆
坐下
它们不打听归期
只把阳光叠进褶皱
蜜蜂来的时候
会分你半缕甜
不必数钟摆
蝴蝶翅膀晃着晃着
暮色就漫过了花茎
而我回来时
会看见你的脚印
印在带露的花瓣上
像句未完的
暖烘烘的诗
清 晨
馒头、包子、油条、白粥
平凡的食物,小城的恩宠,
在清晨的灶火里苏醒,
腾腾热气,是生活的生动。
几张桌子,围坐不同的面容,
本不相识的人啊,
却被这早餐的香气聚拢。
像老友般聊天,
谈着天气,说着市井,
也许下一刻就各自远行,
但此刻共享这温馨的晨景。
没有隔阂,无需拘谨,
食物是共同的话题,
微笑是默契的表情。
在这清晨的小角落,
简单的食物与陌生的温情,
编织成一幅小城独有的风景。
荷塘夏日
夏日轻入荷塘,
浣洗的人声似天籁奏响。
真实与虚幻在此交织,
像光影在荷叶间捉迷藏。
争流的活力与懈怠的悠缓,
看似矛盾却毫不勉强。
它们浑然一体的组合,
仿佛是命运精巧的画像。
这荷塘的夏日风情啊,
已达风华绝代的模样。
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
时光里独特的诗章。
转发浦江思源网宣队邈邈的点评:AI诗歌再创作的难度不仅在于技术实现,更在于如何平衡算法效率与人文价值。正如学者所言:"审美性和形象性作为文学本质特征,恰是AI最难跨越的鸿沟"。这一领域的发展将长期处于技术赋能与艺术本真之间的动态博弈中。 AI是诗人的新笔,而非新灵魂——它提供颜料,我们负责构图。 在算法与灵感的交界处,二度创作的本质是人与机器的共舞。曹老师厉害了!为曹老师的创作点赞!
浦江思源
谢谢缪教授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您说得太有道理了!确实,AI再厉害也只是工具,真正让诗歌有灵魂的还是人的思考和情感。这种人与机器的共舞,既需要技术的支撑,更离不开人文的温度,让我们一起探索吧!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古今诗书要熟读,核心含义把握住。Al草稿先探路,佳作精酿芳华露。曹老师的佳作【我与AL】《借他人诗魂,酿自己新酒——用Al创作诗歌的一点体会(附诗三首)》是我们学习运用Al技术创作诗歌的一个范文。有体会,有新意,而附诗三首,就是作者学习掌握Al技术运用自如,修改成功的累累果实,值得借鉴。为曹老师的佳作点赞!向曹老师致敬!
浦江思源
谢谢开凯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您的点评总结特别精准——“古今诗书要熟读,核心含义把握住”正是创作的根基,而“AI草稿先探路,佳作精酿芳华露”又点出了技术与匠心结合的妙处。点赞啦!!!(浦江客)
举报
赞曹老师佳作 诗要出趟远门/ 走得像一阵风/ 她去了AI那儿/ 让自己变得摩登/ AI看着她有点懵/ 只为她涂脂抹粉/ 坐在冰冷的台阶上/ 她好像丢了魂/ 灵感是她的钥匙/ 她忘了带在身/ 诗在 魂不在/ 她只能默默地等/ 终于灵光一现/ 抬头见满天星辰/ 亦是满心想欢喜/ AI给她飞翔的梦
浦江思源
谢谢王部长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您的诗评写得太有画面感了!“诗要出趟远门”这个开头就很灵动,把诗歌与AI的碰撞写得像一场充满波折又带着惊喜的旅程——从最初的“丢了魂”到后来“满天星辰”的豁然,既写出了创新中的迷茫,又藏着灵感回归时的雀跃,您的观察力和表达力真让人佩服!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共识 共鸣 共谋 共享 借魂酿酒,借他人的诗魂,创自己的新作,并非易事;与原作畅聊对话,产生共识共鸣,再与AI默契共谋,酝酿新的诗作,与他人共享,更是难上加难。 这是一位深得史学文学真传的大家,又颇具创新欲和现代感;选“骨”,锚定坐标;赋“法”,滤镜上场;控“度”,寻找平衡;融“己”,成为伙伴;居然将原有的关于花儿、晨餐、荷塘的经典诗作,改写出另一番灵动的俊俏模样;这样的二度创作,不是人人都行,但会引人仿效、试探。 文学,在各门学科中算作典雅;诗歌,又是文学中的羞答答;AI的加入,会让诗歌有更随性的拓展,更广阔的飞翔。 为曹老师的“我与AI”佳作《借他人诗魂,酿自己新酒》点赞!
浦江思源
谢谢张区长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您这段解读太到位了!“借魂酿酒”这个说法特别妙,把原作、创作者和AI之间的互动说得既诗意又透彻。选“骨”、赋“法”、控“度”、融“己”这几步,精准点出了这种二度创作的精髓——既要有对经典的敬畏,又得有打破框架的巧思。诚如您说,AI和诗歌的碰撞也很让人期待,原本羞答答的诗歌能借由技术飞得更自由,这种创新真的会让人想跟着试试呢!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