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9月09号 07点 阅读 10165 评论3 点赞2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学会给孩子提供正向的情绪价值 —— 家庭教育公开课(九)学习感言 赵妙娟
2025年9月5日(周五)17:00,由教育部关工委、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策划的家庭教育公开课(九)准时开讲。本期课程以“学会给孩子提供正向的情绪价值”为主题,由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苏彦捷,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总园长王异芳主讲。
闵行区教育系统关工委第一时间通过多渠道转发课程信息,组织“五老”家庭教育工作室、学校关工委等积极落实学习安排,引发区域内家长与教师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我利用周五夜晚和双休日,学习、整理、摘录了闵行区91位中小幼教师及学生家长的学习感言(名单附后),现分享如下,以期提供启示。
专家精彩观点
1. 建立情绪稳定的家庭:核心在于营造长期稳定的家庭氛围。家长需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构建不指责、重合作的互动环境;家庭成员共同践行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让稳定回应成为习惯;尊重孩子个体差异,“读懂”孩子需求后再针对性引导;多关注孩子日常情绪波动,拉近亲子心理距离。
2. 家长的情绪示范作用:家长的良好示范是孩子学会情绪表达的关键,能形成亲子间的良性互动循环。家长应主动向孩子分享自身情绪,避免让孩子猜测;沟通时保持平等姿态,适当“示弱”,并根据孩子成长阶段调整交流方式。家长间的互动是孩子的“隐性情绪课堂”,可适当让孩子参与讨论,实现共同成长。
3. 教会孩子适应外部环境的情绪能力:孩子适应外部环境的情绪能力受“家庭基础+阶段适配”双重影响。家庭情绪氛围是核心基础,成员间建立有回应的互动模式,能让孩子自然迁移到学校、社会的沟通中。青少年阶段,同伴成为情绪调节的重要依托,家长需引导孩子主动为同伴提供情绪支持,同时鼓励其向信任的同伴倾诉求助,更好适应社交场景。
4. 应对孩子沟通无反馈:面对孩子沟通时无反馈的情况,家长需先理解底层原因——青春期孩子话少多为阶段正常现象,并非抗拒沟通。不必纠结话语多少,重点关注关键信息是否互通,若孩子完全隐瞒关键信息则需主动干预。沟通中要坦诚表达担忧与需求,让孩子感受到被需要;避免唠叨威胁,做到点到为止;同时坚守契约精神,筑牢信任基础,打开有效沟通之门。
家长教师感言
1. 对情绪价值的认知转变:通过学习,家长普遍意识到育儿不仅是物质满足和成绩关注,更需情感层面的滋养;明确情绪价值并非“哄孩子开心”,而是成为孩子的“情绪安全容器”,以理解、接纳与支持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
2. 情绪引导方法反思与实践:不少家长反思过往存在“重管教轻共情”“重成绩轻情绪”的误区,常以指责、说教或忽视回应孩子情绪(如孩子情绪低落时说“这点事有什么好哭的”),或用物质替代情感陪伴,导致孩子不愿敞开心扉。如今悟道需“先接纳情绪,再解决问题”:孩子受挫时用“我懂你”“我们一起试试”替代大道理;放下手机认真回应孩子的分享;面对高三孩子刷题烦躁时,“确实难,累了就歇会儿”比“别急”更能安抚情绪。同时,通过眼神、拥抱等肢体语言配合语言回应,以“事件、感受、原因”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并教其深呼吸、写日记等调节方法。
3. 家长自身示范与成长:家长深刻认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意识到需先管理好自身情绪,主动向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及应对方式;学会适当“示弱”,让孩子感受到被需要;并注重与配偶、学校协同,营造包容平和的家庭氛围,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或传递焦虑。
4. 不同阶段的情绪支持重点:幼儿阶段需积极回应、及时共情,通过肢体语言结合语言重视孩子的小事分享;中小学阶段要接纳青春期孩子的变化,不纠结“话少”,聚焦关键信息沟通;高三等特殊时期,家长应做好“情绪缓冲垫”,先理解压力再提供支持。
5. 教育理念重塑:摒弃“重管教、轻共情”的旧观念,从“纠正情绪”转向“理解情绪”;明确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滋养”而非“控制”,家长需从“权威者”转变为“陪伴者”,用正向情绪价值托举孩子成长,助力其成为内心温暖、能自主管理情绪的人。
本次公开课让家长和教师深刻认识到:正向情绪价值是家庭教育的“隐形基石”,它藏在每一次耐心倾听、每一个理解的拥抱、每一句真诚的回应中。从“纠正情绪”到“接纳情绪”,从“物质满足”到“情感滋养”,转变的不仅是教育方式,更是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尊重。正如专家所言,家庭是情绪的“第一课堂”,家长唯有践行“育儿先育己”,先管理好自身情绪、营造稳定家庭氛围,才能让孩子在被理解、被珍视中学会与情绪共处,成长为内心丰盈、拥有直面世界力量的人。这既是教育的智慧,更是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修行。
提供感言家长教师名单:王文君、张庙生、吴顺华、朱雨哲、张继彬、朱昱桥、周志亮、尹 莉、吴爱珍、戚敏君、赵红、邵贞凤、张郑轩 、薛玏一 、宋文凯 、陆林康、王妍丹、高翠萍、张红、徐正义、翟欣妍、吴越、肖瑾予、高璟航、阳依诺、姚奕宸、王宥兮、叶昕、任冬烨、季妙言、胡彦祺、季东霖、张魏伊、于绍桢、王沐风、施承泽、马跃、陈静橦、马晨元、王煜琦、陈关兴、刘依扬、葛一可、徐森迪、赵思懿、赖可、杜瑷蓉、 施莺 、马婧然、屈柯全、胡欣怡、展浩然、邢书瑶、俞辰晞、杨锦辰、吴昕圆、袁孝淳、张毅瑭、陈亦瑄、金奕忻、孙一一、居昱辰、邢书瑶、朱怡之、陈海华、张大纲、张骥、陈伊人、吴梓瑄、陈董萱、蔡嘉珉、徐凤鸣、汪加卫、钱钰彤、杨瑾妍、王子峻、王燮阳、张一鸣、王天翊、丁骁、张悦玲、陶茹、王诗语、武梓芯、杨佑伊、赵鑫熠、秦梓豪、吴羽鸿、陈万栩、周天楚、李启昌
|
信纸作者:太良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