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浦江客读史】竹枝词说:乌泥泾庙祀黄婆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3年06月05号 05点 阅读 10311 评论9 点赞3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中国著名雕塑大师何鄂创作的黄道婆雕像  (浦江客读史188)

 


【浦江客读史】竹枝词说:乌泥泾庙祀黄婆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二十一  :黄婆祠

 


       在我的记忆中,对上海古代人物的最早印象,黄道婆是远超于春申君等古人的。因为上小学时,就记住了这位造福于上海人的名人。其实,对黄道婆的崇拜和信仰早已深入上海民间,甚至拜祭为神。建造了不少祠庙以志纪念。明清时期的上海竹枝词留存有不少的作品,吟诵黄道婆,并记录了黄道婆祠堂变迁的历史。清时期有竹枝词这样吟诵道:

 

       乌泥泾庙祀黄婆,标布三林出数多。

       衣食我民真众母,千秋报赛奏弦歌。(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   

 

       听莺桥畔有荒祠,报祭黄婆莫太迟。

       白屋朱门无懒妇,木棉纱细似蚕丝。(陈金浩《松江衢歌》)

 

       黄婆祠内白云微,夜月灵悬织女机。

       寄语空门须绣佛,因风莫逐浪花飞。(龙揪旧隐《上海县竹枝词》) 

     

       这几首竹枝词都提到的“黄婆”,无疑是指黄道婆了。陈金浩竹枝词后有原注:“花种及纺织诸法,皆黄道婆所传。”汪巽东有原注:“元乌泥泾黄道婆自崖州归,携具纺木棉,织崖州被以自给,教他姓女不倦,利被东南。”

       黄道婆,也称黄婆,民间又称黄母、黄娘娘、黄道仙婆、黄小姑等。有关黄道婆生平的记载很少,元代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录比他稍早的黄道婆:“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洲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竟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

       黄道婆为元初之人,是松江乌泥泾人,年轻时沦落到海南崖洲,元贞年(1297)乘船回到了家乡,依靠棉纺织来维持生活。其时,木棉引人江南时间未久。她在家乡利用从崖州妇女那儿学来的一套纺织技术,并加改进,制为“奇器”,开始教授当地人纺织:“踏车去核,继以椎弓,花葺条滑。乃引纺车,以足助手,一引三纱。错纱为织,粲如文绮。”

       踏车、弹弓、纺车,这些都是棉纺织业的重要工具。其中的弹弓于15世纪传入日本,被称为“唐弓”。后来江南棉纺织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多就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自黄姑归后,织纸器具大备,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濒海百里,数十万赋税,实半赖之。昔完正课之外,尚有余布,是以人民称殷实焉。”

       由于乌泥泾棉纺织产品格外优良,美誉不胫而走,名扬海内外,所谓“衣被天下”就此而来。黄道婆,这位在棉纺织业上作出巨大贡献的劳动妇女,给上海人民的生活带来无穷福祉。黄道婆在中国传统棉纺织业史上享有着崇高的地位,有将其比作蚕丝缕史上的嫘祖,故被尊为“先棉”。只不过“先蚕”螺祖传说为黄帝的元妃,“先棉”黄道婆则是历史上一位普通的妇女。

 

 

(上图)位于上海徐汇区华泾镇东湾村的黄道婆纪念馆

(下左图)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上海植物园内黄道婆祠堂的纺织机具馆
(下右图)位于上海市华泾镇东湾村(乌泥泾镇旧址)的黄道婆墓

 


       竹枝词中提到的“乌泥泾庙”、“黄婆祠”说的是民间祭祀黄道婆的祀庙。黄道婆死后,乡人感激她为家乡带来的恩惠,为她造祠以供敬仰。黄道婆是乌泥泾人,所以黄道婆祠堂最初选址是在乌泥泾。因乌泥泾地处偏远,祭祀不便,于清道光六年(1826)在城厢西内半段泾李氏吾园右侧建成“先棉祠”,又称“黄婆专祠”。自咸丰三年后,吾园毁于战火,先棉祠已是萧条。后吾园改龙门书院,祠由书院兼管。光绪三十年(1904)书院改为师范学校,由缪以垣题“先棉祠”于祠前。光绪三十二年,祠头门毁,遂于梅溪弄左近另造一别祠。抗战前夕,龙门师范迁肇河泾,原校基和祠改建为龙门村。仅存梅溪弄先棉别祠,为二层走马式楼房。二楼中央供黄道婆坐像,余屋供其他佛像。别祠在文革中被废为民房。这里的路名也因“先棉祠”得名,黄婆庵弄改名为先棉祠南弄,另两条分别为先棉祠北街和先棉祠街。

       由于黄道婆对纺织业的影响巨大,范围广泛,所以有关它的祭祀场所比比皆是,据粗略统计,上海和太仓等地的黄道婆祠有15处之多。其中规模较大且现存的有乌泥泾黄母祠。明弘治《上海志》记载“黄道婆祠,在乌泥泾镇”,“里人赵如圭立祠奉之。元季毁于兵火。成化间,知县刘琬复建”,并规定春秋两季由知县亲临祭祀。万历年间,本地人张之象将自己在听莺桥旁的两亩地捐做祠堂,改祠于张家浜上。天启六年又有乡人移祠于保宁国寺西偏,从此祠堂称做黄母祠。明末黄母祠又毁,清雍正年间,当地居民集资重建黄母祠,建于浜浦钱粮庙附近。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组织勘查黄道婆墓,发现了依然幸存的黄母祠,1960年对黄母祠进行修葺,并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当地政府征用黄母祠地基,把它划入上海植物园。1990年,上海市园林管理局修复黄母祠,1993年年底竣工,命名为“黄道婆纪念堂”,开“先棉圃”,建“仰黄亭”。

       黄道婆祠虽曾多次遭到兵毁的厄运,欣慰的是后人并没有忘记黄道婆,在一次次天灾人祸的摧毁下,黄道婆祠总能在事后得到修复或重建。历史悠悠然已过数载,黄道婆祠堂的香火依然袅袅,如黄道婆这样的平凡劳动妇女有几人能象她一样被世人久久怀念,经历了时间的洗刷依旧刻进代代人们的心中。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32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32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徐建国2023-06-06 10:32:59

    为民造福黄道婆,万世敬仰实应当。吾辈当学黄道婆,努力为民来造福。

    举报

  • 杨克元2023-06-05 17:03:51

    纬地经天棉植见慈恩一方衣被, 梯山航海机声垂教泽千载馨香。“衣被天下”留青史。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杨老师的热情推荐和精彩导语,问好啦!!!(浦江客) 举报

  • 书虫2023-06-05 13:24:22

    浦江思源缪老师的点评:纬地经天棉植见慈恩一方衣被, 梯山航海机声垂教泽千载馨香。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缪教授的精彩点评!缪教授钩沉索隐,立意深刻!点赞啦!!!(浦江客) 举报

  • 136517303702023-06-05 12:49:24

    黄道婆造福于民世代敬仰,纺织机历久弥新声声不断!衣食住行缺一不可,黄道婆的伟大的历史功勋永载史册!读曹老师的佳作【浦江客读史】(188)《竹枝词说:污泥泾庙祀黄婆》,我国纺织先驱黄道婆的光辉形象屹立在眼前!去年去过一次奉贤博物馆,里面也有展示黄道婆的图片简介。但是曹老师的佳作,以竹枝词说演绎出更为丰满生动的黄道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福泽子孙的史实,让上海这片热土增色不少。她的历史性贡献一点儿不逊色于任何一位政治家。人民的祭奠,大众的缅怀,为数不少的纪念场馆,塑像,传颂至今绵延不绝的述说,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为曹老师的佳作【浦江客读史】《竹枝词说:污泥泾庙祀黄婆》点赞!向曹老师致敬!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开凯的精彩点评!你说得真好——黄道婆造福于民世代敬仰,纺织机历久弥新声声不断!衣食住行缺一不可,黄道婆的伟大的历史功勋永载史册!点赞啦!!!(浦江客) 举报

  • 2023-06-05 10:41:35

    在上海植物园游玩时,曾探访过黄母祠,学习【浦江客读史】《竹枝词说:乌泥泾庙祀黄婆》一文,使我对“衣被天下”的黄道婆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流落崖州到回哺乡土,从平凡劳动妇女到被当做神灵祭祀,八百年孝义传承,源于她为手工棉纺织技术革新作出的巨大贡献。正如文章所说:历史悠悠,香火袅袅,“先棉”将刻进代代人们的心中。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朋友的关注和点评,多多交流!!!(浦江客) 举报

  • 国强2023-06-05 10:40:32

    拜读新作,感受黄道婆棉纺业革新的先驱者,松江人的骄傲。斯人已逝,精神长存!赞!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国强友的关注和鼓励,谢谢你的精彩点评,问好啦!!!(浦江客) 举报

  • 张载养2023-06-05 08:28:03

    敬仰黄婆 传世人物中, 称婆的不多; 近闻双枪老太婆, 古有织神黄道婆; 世界其实也很小, 两婆都谙海南波。 黄婆生于元初, 原籍松江寻祖; 后曾流落海南, 学技回乡织布。 美誉不胫而走, 功德名扬四处; “先蚕”出自王府, “先棉”藏身陌路。 造祠以供敬仰, 后来改作学堂; 清代另建新所, 相邻多地模仿。 黄婆功德无量, 后人未曾遗忘; 仰黄传统犹在, 祠堂香火仍旺。 为曹老师的佳作“竹枝词说黄婆祠”点赞!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张区长的精彩点评!一位黄婆,慈恩一方;一座祠庙,千载馨香!(浦江客) 举报

  • 石腊红2023-06-05 08:05:21

    先棉黄婆造福后世,曹师妙文敬仰先人!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福生的精彩点评!言简意赅,自有深意!!!(浦江客) 举报

  • 书虫2023-06-05 07:34:39

    赞曹老师佳作   一根棉纱细又长/ 用手捻走好时光/ 黄道婆从海南归/ 脚踏纺车浪打浪/   从来白云恋阳光/ 只为色单暗自伤/ 上帝打翻调色盘/ 彩霞亦是纺织娘/   错纱综线再擎花/ 玫瑰绽放布机旁/ 创意还在轧棉辊/ 衣被天下誉满堂/   曹师描摹先棉传/ 如椽神笔定栋梁/ 香火袅袅飘万代/ 锦缎悠悠展辉煌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王部长的精彩点评!一首小诗,跨越七百年;一根棉纱,慈恩天下人。(浦江客)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