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7月01号 03点 阅读 9532 评论0 点赞4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今天,上海天气晴朗,气温37/28℃,申城的气温持续“烘烤”模式,周末将到冲刺到40℃。
高温天气,有心脏病、高血压,或正在服用治疗抑郁症、失眠或血液循环不良的药物的老年朋友,中暑的风险更高,要警惕中暑症状。
先兆中暑会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随着中暑程度加重,可出现体温升高、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皮肤干燥以及意识障碍等症状。
中暑时人体散热机制失衡,体内热量蓄积导致核心体温迅速上升,常超过38℃甚至达到40℃以上。高温环境使汗液蒸发减少,无法有效散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进一步加剧体温上升,可能引发器官损伤。
高温引起脑血管扩张和脑血流量增加,颅内压增高导致头部胀痛。同时大量出汗造成电解质失衡,脑细胞脱水会影响神经功能,出现眩晕、站立不稳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伴随视物模糊。
高温刺激导致胃肠道血管收缩,消化系统供血不足引发胃肠功能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受热应激影响会激活呕吐中枢,出现反复恶心感,严重者可能伴随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重度中暑时因脱水导致汗腺功能衰竭,皮肤表面停止排汗呈现干燥发烫状态。早期可能出现皮肤潮红伴大量出汗,随着脱水加重逐渐转为苍白干燥,触摸有灼热感。
严重中暑会引发热射病,高温直接损伤脑细胞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谵妄、定向力丧失、抽搐甚至昏迷,此类症状提示病情危重,可能伴随凝血功能异常和多器官衰竭。
中暑后首先应物理降温,立即转移至阴凉处,并使用湿毛巾擦拭身体,也可使用凉水适量喷洒身体,或者在手腕及太阳穴处涂抹风油精,同时用湿毛巾进行冷敷,使体温降下来,从而缓解中暑引起的不适症状。
其次,患者可能会有出汗较多、呼吸急促等症状,此时可以适当服用酸梅汤、绿豆汤等进行补充水分,有消暑降火的作用。但不能过量饮用,否则可能会引起胃肠不适,如腹痛、腹胀等不适。中暑的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水等药物进行缓解。
中暑后,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意识模糊或抽搐等症状,需紧急送医院,延误救治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器官损伤。
中暑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保持凉爽、合理饮食、合理作息等,同时应学习和了解中暑知识,并警惕中暑症状,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预防中暑,需合理穿着,保持凉爽。在户外,尽量选择轻薄、浅色、宽松、透气的衣服,可以佩戴遮阳帽、墨镜等。天气炎热时,老年朋友们可选择清晨在树荫下锻炼,既凉爽通风,又避免烈日暴晒。在高温天气里,不论运动量多少,都需要补充水分,不应等到口渴才喝水。饮水宜少量多次,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因为这些饮料会导致人体失去更多的体液。同时,还应避免饮用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痉挛。
高温时,我们的饮食尽量清淡,少食高油、高脂、辛辣的食物,尽量不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免给身体带来额外的负担。高温环境下人体需要摄取足够的能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钙,所以平时宜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充足的睡眠是预防中暑的良好措施,睡眠可以使大脑和身体都得到放松,使机体能更好地适应高温环境。所以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但要注意的是,睡觉时应避免电风扇和空调直吹。
衷心祝愿老年朋友们安然度夏,福寿康宁!
信纸作者:晨兰之珠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