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晨兰医话——倒着走路
摘要: 倒着走是一种反序有氧运动,能增强腰背肌力量、改善腰椎受力、消耗更多热量,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有益。但存在摔倒风险,不适合老年人、颈椎病、心血管疾病等患者。需选择平坦场地,循序渐进,出现不适立即停止。
首次学用新版写博,很欣慰!
我在蓬莱公园晨练时,每天都会看到一位先生用“倒着走”的方法锻炼。他一面听着旋律优美的音乐、歌曲,一面倒着走路,锻炼身体。
他双手自然下垂,重心转移时,先脚尖着地,再缓慢踩实全脚掌,双臂前后自然摆动,与脚步节奏一致,右脚退时左手摆,左脚退时右手摆,幅度约45度,双手握拳呈跑步姿势,曲肘减少行进阻力,挺胸收腹,腰部保持自然直立,精神饱满,乐在其中。
倒着走路又称倒行、倒退走、退步走。同正走相反,倒走是一种反序运动,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具有其他运动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
倒着走时,在前面的腿是提供动力的腿,后面的腿是承载全身重量的腿,在这个过程中,两只腿轮流交替,保证重心能够在不断的变换中保持平衡。双腿挺直,膝盖不弯曲,能增加了膝关节、股肌承受重力的强度,从而使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股肌都得到锻炼。
倒着走是一种很好的有氧运动,比正常走路的时候要消耗更多的热量,有强身健体、活血通络等功效。
我们正着走时,身体的重心通常会更多地前倾,增加腰椎的压力。而倒着走时,改变了腰椎受力方式,重心后移,减轻了腰椎间盘前方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椎间盘的挤压。
人在倒走时,腰背肌肉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使腰部血液循环加快,加快腰部组织新陈代谢,增强腰背肌肉的力量,恢复腰椎生理曲度。
倒着走对腰间盘突出有一定好处,包括改变腰椎受力方式、增强腰背肌力量、调整身体协调性、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等。
倒着走能锻炼到平时较少用到的腰背肌肉群,使其更加有力。强有力的腰背肌可以更好地稳定腰椎,分担腰椎所承受的压力,从而减少对椎间盘的刺激,对腰间盘突出患者有益。
倒走能有效缓解身体疲劳和腰背酸痛,对于腰椎间盘突出者来说,加强腰背肌锻炼,对腰椎功能的恢复、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倒着走需要更好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有利于改善身体整体的运动功能,对腰部疾病的康复有着积极作用。倒着走路时,可以矫正驼背。人体的重心向后移动,能够对脊柱的弯曲进行矫正。倒着走路也是一种锻炼方法,可以消耗更多的能量,且起到减肥的作用。
然而,倒着走路由于眼睛的调节受到影响,人体平衡能力会下降而容易意外摔倒。
倒着走路时头部必须扭到后面来看路,时间一长可能出现头晕的现象。特别是有颈椎病的人,由于头部姿势的问题可能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晕厥。
倒着走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这种锻炼方式有一定的风险。
倒着走路不适合以下人群,需谨慎或避免进行:
1.6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平衡能力下降,易因反应迟钝或路面不平跌倒。
2.颈椎病患者,倒走时频繁转头可能诱发头晕、眩晕或猝倒。
3.动脉硬化患者,倒走可能加重心脏负担。
4.骨质疏松症患者 ,跌倒时易发生椎体或髋部骨折,且无法有效缓冲冲击力。
5.足部及膝关节疾病患者,足部第一跖趾关节炎症、拇趾外翻或扁平足者,倒走可能加重关节损伤。
6.膝关节骨质增生、关节炎患者,倒走可能加剧疼痛。
7.心血管疾病患者 ,倒走会增加心脏负荷,高血压患者可能因血压波动引发危险。
8.脑血管疾病患者倒走可能加重脑部供血不足或引发意外。
晨兰特别提醒:倒着走路,应选择平坦、开阔场地,穿着舒适鞋子,避免马路边等危险区域。初学者应从慢速、短时间开始,逐步适应后再增加强度。若出现头晕、疼痛加剧或跌倒,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注:压题照,倒着走路图片。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晨兰之珠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你没有登录